-
摘要:目的 研究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为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推动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并为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运用ArcGIS 10.8软件,结合最邻近距离指数、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规模度指数等方法,全面分析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均衡性、密度和规模。结果 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①呈显著的聚集形态,聚集效应明显;①具有较高的集中化程度,分布状况相对不均衡;③呈“局部集聚,其他分散”的不均匀分布模式;④不同地区在规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应进一步优化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并强化东南部地区森林公园的集聚效应,打造特色旅游品牌。Abstract:Objective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to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layout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Hubei's forest parks. The study will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nature reserves.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balance, density, and scale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was conducted using ArcGIS 10.8 software and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Thiessen polyg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Gini coefficient,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kernel density index, and scale index.Result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exhibited the following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1)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was obvious. (2) The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was high, while the distribution was comparatively imbalanced. (3) The distribution exhibited an uneven pattern of "local agglomeration and other dispersion".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scal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Conclusions The spatial layout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to promot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forest parks in the southeastern area, creating distinctive tourism brands.
-
Keywords:
- forest park /
- space distribution /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 agglomeration effect /
- Hubei Province
-
森林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1],属于森林自然公园[2]。相较于其他自然公园,森林公园主要以森林景观为基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游憩休闲与科普教育服务,允许公众进行游览与休闲活动,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旅游的关键资源和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
经过对国内外森林公园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国外学者主要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3−4]、资源利用[5]、遗传多样性[6]、权属冲突解决[7]、文化景观服务[8−9]、景观变化[10]、土壤元素[11]、生物多样性[12]、可持续发展[13]、游憩环境与感知满意度[14−15]等多个方面。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域特色,在多空间尺度[16]、多目标规划[17]、规划设计[18]、生态承载力[19]、发展历程[20]、空间分布特征[21−29]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湖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目前针对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湖北省优化森林公园空间布局,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旅游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影响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各种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等奠定基础。同时,将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促进湖北省森林公园的高质量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今后湖北省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坐落于中国华中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北部的湖北省,其地理坐标为108°21′42″~116°07′50″E,29°01′53″~33°06′47″N,东西跨度约740 km,南北跨度约470 km,整个区域的总面积达到18.61万km2。湖北省因其降雨充沛、光照充足等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全省森林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湖北省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林业资源地位。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湖北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9.61%。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势第2级阶梯与第3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因此其地貌特征丰富多样,涵盖了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多种类型,地势起伏显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基于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湖北省积极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内已建成森林公园96个(图1和表1),总面积达
4035.92 km2,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17%。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为38个,总面积为3003.93 km2,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74.43%;省级森林公园则有58个,总面积为1031.99 km2,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25.57%。依托这些森林公园,湖北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22年湖北省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的总产值达到了1 040.84亿元人民币[30]。表 1 湖北省森林公园一览Table 1. List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编号 森林公园名称 级别 编号 森林公园名称 级别 1 八岭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2 洈水森林公园 国家级 2 巴东森林公园 国家级 33 吴家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 沧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4 五脑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 柴埠溪森林公园 国家级 35 西塞国森林公园 国家级 5 大别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6 薤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 大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7 玉泉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7 大口森林公园 国家级 38 中华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8 古银杏森林公园 国家级 39 青龙山森林公园 省级 9 白竹园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40 嵩阳森林公园 省级 10 崇阳森林公园 国家级 41 五祖寺森林公园 省级 11 大老岭森林公园 国家级 42 九宫山森林公园 省级 12 丹江口森林公园 国家级 43 大贵寺森林公园 省级 13 汉江瀑布群森林公园 国家级 44 潜江森林公园 省级 14 虎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5 七里山森林公园 省级 15 九峰森林公园 国家级 46 百花山森林公园 省级 16 九女峰森林公园 国家级 47 黄山头森林公园 省级 17 牛头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8 武当山森林公园 省级 18 偏头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9 泉水寨森林公园 省级 19 潜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0 官山森林公园 省级 20 诗经源森林公园 国家级 51 承恩寺森林公园 省级 21 双峰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2 金银岗森林公园 省级 22 太子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3 横岗山森林公园 省级 23 岘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4 陆水森林公园 省级 24 龙门河森林公园 国家级 55 牛头山森林公园 省级 25 鹿门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56 万峪河森林公园 省级 26 坪坝营森林公园 国家级 57 南岳山森林公园 省级 27 千佛洞森林公园 国家级 58 将军山森林公园 省级 28 清江森林公园 国家级 59 素山寺森林公园 省级 29 三角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0 九真森林公园 省级 30 神农架森林公园 国家级 61 凤凰山森林公园 省级 31 天台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2 大崎山森林公园 省级 63 巴山森林公园 省级 80 龙口森林公园 省级 64 铜盆水森林公园 省级 81 葛山森林公园 省级 65 宋山森林公园 省级 82 银杏森林公园 省级 66 大幕山森林公园 省级 83 狮子峰森林公园 省级 67 滨江森林公园 省级 84 赵西垸森林公园 省级 68 凤池山森林公园 省级 85 柳树桠森林公园 省级 69 沼山森林公园 省级 86 老母荒森林公园 省级 70 毕昇森林公园 省级 87 大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1 锡山森林公园 省级 88 绿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2 太平森林公园 省级 89 田野森林公园 省级 73 雷山森林公园 省级 90 永灵山森林公园 省级 74 八峰森林公园 省级 91 大百川森林公园 省级 75 大王山森林公园 省级 92 白玉垭森林公园 省级 76 东方山森林公园 省级 93 长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7 黄荆山森林公园 省级 94 随城山森林公园 省级 78 七尖峰森林公园 省级 95 七峰山森林公园 省级 79 龟峰山森林公园 省级 96 尧治河森林公园 省级 注:编号与图1 湖北省森林公园分布图一致。 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本研究中湖北省森林公园名录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https://www.forestry.gov.cn)、保护地平台(http://www.cnnpark.com)、湖北省自然资源厅(https://zrzyt.hubei.gov.cn)、湖北省林业局(https://lyj.hubei.gov.cn)等官方渠道,以及《湖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2024年)》等权威资料。
2)所使用的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shape格式,是基于湖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2021年)进行提取而成。
3)文中制图及数据处理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于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数据分析,从分布类型、均衡性、密度及规模度4个关键维度展开研究。为深入探究其空间分布类型,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和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作为主要研究工具。为揭示森林公园在湖北省各地市、州间的空间分布差异,引入基尼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作为分析手段。为评估森林公园在空间层面上的聚集与扩散特性,并精确定位集中分布的区域,采用核密度指数进行研究。规模度指数则被用于衡量各地市、州森林公园的单体密度,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3.1 最邻近距离指数
最邻近距离指数是评估地理要素邻近程度的量化指标[31],便于空间分布比较和分析。其计算简便,但易受异常值或边界效应影响,且仅反映整体分布类型(如聚集、随机、均匀[32]),无法描述具体分布形态或空间模式,未考虑要素间的空间自相关或相互作用。最邻近距离指数计算公式为:
R=ˉrre,re=12√N/S,ˉr=1nn∑i=1ri。 (1) 式中:R表示最邻近距离指数;ˉr表示各森林公园之间实际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e代表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湖北省森林公园的数量,本研究取96;S为湖北省面积,本研究取18.61万km2。
在R值等于1或接近1的情况下,森林公园的分布格局趋近于随机分布;若R值大于1,则森林公园的分布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而当R值小于1时,森林公园的分布则倾向于集聚分布。
基于ArcGIS 10.8软件,将96个森林公园的要素与行政地图进行精确匹配,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编号,编号与表1一致。利用ArcGIS 10.8软件邻域分析模块,生成各森林公园的最邻近距离(ri)。
1.3.2 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
本研究针对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的最邻近指数争议,引入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作为补充验证[33]。泰森多边形法考虑空间要素间相互作用,通过计算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分布离散程度,提供更深入分析。尽管计算复杂且解释性受限,但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可进一步探究样本分布类型。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Ccv=σˉS×100%,σ=√n∑i=1(Si−ˉS)2/n,ˉS=1nn∑i=1Si。 (2) 式中:Ccv代表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表示空间要素点分布的离散程度;σ代表泰森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用于衡量各多边形面积与平均面积的偏离程度;ˉS为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反映多边形面积的整体水平;Si为第i个泰森多边形的面积,用于计算标准差和平均值;n代表泰森多边形数量。
根据Ccv值的不同范围,可以判断空间要素点的分布特征:当Ccv值小于33%时,表明空间要素点趋向于均匀分布,即各点之间相对分散,无明显聚集现象;当Ccv值在33%~64%之间时,空间要素点趋向于随机分布,即点的分布既非完全均匀也非明显聚集,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而当Ccv值大于64%时,则意味着空间要素点趋向于集群分布,即存在明显的聚集区域,点的分布相对集中。
基于湖北省森林公园分布,利用ArcGIS 10.8软件生成各森林公园质心点,再利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模块生成泰森多边形,将这些多边形的面积按照顺序从1~96进行编号,并计算面积(Si)。
1.3.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量化不平等度的国际指标,可明确衡量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分级后易于直观理解,评估其离散程度[34−35]。虽其主要关注差异程度,但不揭示具体分布模式,对样本量和类型敏感。本研究分析湖北省地级市森林公园分布数量的基尼系数,以判断其省内分布差异。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Ggini=−n∑i=1PilnPilnN0,C=1−Ggini。 (3) 式中:Ggini为基尼系数,用以衡量分布的不平等程度;Pi为第i个地级市的森林公园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比值;C代表分布均匀度;N0为湖北省地级市的数量,本研究取17个。
Ggini的取值范围为[0, 1],数值越趋近1,则意味着分布越趋于集中;反之,数值越小则表明分布越趋于平均。通常而言,当Ggini⩽0.2时,表示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过度的平均性;当0.2< {G}_{{\mathrm{gini}}} ≤0.3时,表明空间分布相对平均;当0.3< {G}_{{\mathrm{gini}}} ≤0.4时,意味着空间分布相对合理;当0.4< {G}_{{\mathrm{gini}}} ≤0.5时,反映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距;当 {G}_{{\mathrm{gini}}} >0.5时,表示空间分布差距悬殊[34]。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分析处理。
1.3.4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地理事物在特定地域内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36],通过与实际平均分布对比,揭示其分布均匀性。该指数侧重集聚程度,对分布形态信息有限,且受地理单元划分影响。本研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G评估湖北省森林公园的集中情况。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begin{split} & G=100\times \sqrt{\sum _{i=1}^{n}{\left(\frac{{X}_{i}}{T}\right)}^{2}} \text{,}(0< G <100)\text{,}\\ & \bar{G}=100\times \sqrt{{n\left(\frac{\bar{x}}{T}\right)}^{2}} 。 \end{split} (4) 式中: G 代表地理集中指数; n 代表湖北省地级市的数量,本研究取17; T 代表湖北省森林公园数量,本研究取96; {X}_{i} 代表第 i 个地级市森林公园数量; \bar{x} 代表在森林公园平均分布的情况下,每个地级市应拥有的森林公园数量。
地理集中指数 G 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森林公园在湖北省内的集聚程度,二者呈正比例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森林公园的分布情况,引入平均地理集中指数 \bar{{G}} ,这一指数是在假设森林公园在湖北省各区域平均分布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的。通过将 G 与 \bar{G} 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若 G 大于 \bar{G} ,则表明森林公园的分布较为集中;反之,则表明其分布相对分散[37]。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分析处理。
1.3.5 核密度指数
核密度指数作为空间分析工具,揭示森林公园的聚集与扩散特性[38],提供直观分布图,考虑距离衰减效应。然而,其结果受带宽(h)选择影响,对数据质量要求高。本研究采用ArcGIS 10.8的核密度分析模块,以森林公园质心点数据为基础,精确计算并生成分布图,分析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分布位置、形态与延展性。核密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f\left(x\right)=\frac{1}{{nh}}\times \sum _{{i}=1}^{{n}}{k}\left(\frac{{d}({x}-{{x}}_{{i}})}{{h}}\right)\mathrm{。} (5) 式中: f\left(x\right) 为地点 {{x}}_{{i}} 处的核密度估计值; {x}_{i} 表示点 i 的具体坐标位置; n 作为坐标点的总数,反映数据点的密集程度; h 代表核密度函数的带宽,它决定核函数影响范围的大小; k 作为核密度函数本身,即核密度法的尺度,其形式决定了密度估计的平滑程度; d(x-{x}_{\mathrm{i}}) 表示地点 x 与点 {x}_{i} 之间的欧氏距离,是计算核密度估计时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能够准确地进行核密度估计,进而得到地点x的密度分布情况。
基于各森林公园的质心点,运用ArcGIS 10.8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模块,生成核密度分布图,并揭示其密度变化的规律及集中分布的具体区域位置。
1.3.6 规模度指数
规模度指数科学量化评估了森林公园在特定区域内的单体密度[39],即单位面积的森林公园数量,便于比较不同区域差异。但此指数主要关注数量密度,未涵盖质量、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且对区域面积选择和计算方式敏感。本研究利用此指数分析湖北省各地市州森林公园的密度分布,以精确掌握各样本在单位空间内的数量分布特征。规模度指数公式为:
{D}_{i}=\frac{n_{i}{'}}{s_{i}{'}} 。 (6) 式中: {D}_{i} 为森林公园在第 i 个地市州内的规模度指数,用以量化该区域森林公园的规模程度; {n}_{i}{'} 为第 i 地市州内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数量,作为评估该区域森林公园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s}_{i}{'} 为第 i 地市州的面积,用以衡量该区域的地理范围大小。
{D}_{i} 值越大,表明森林公园在该地市州内的分布规模度越高;反之, {D}_{i} 值越小,则意味着分布规模度相对较低。
基于excel计算出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州的规模度指数,再利用ArcGIS 10.8软件与行政地图进行匹配,生成规模度指数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类型
通过计算,得出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 \bar{r} 值约为11.634 9 km,而平均理论最邻近距离 {r}_{e} 则约为22.017 8 km,这一数据对比提供了关于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最邻近距离情况的深入认识(表2)。最终,运用公式(1)进行计算,得出最邻近指数 R 约为0.528 4。该值小于1,因此可以明确判断,湖北省森林公园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显著的聚集形态,即表现为聚集型分布。
表 2 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最邻近距离Table 2. The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1-37 19.752 4 25-93 0.015 2 49-38 12.024 8 73-75 5.021 3 2-63 0 26-90 25.642 7 50-36 20.473 5 74-61 69.042 3 3-86 6.907 2 27-37 18.812 1 51-45 1.518 0 75-73 5.021 3 4-28 13.547 1 28-65 12.679 0 52-37 22.147 8 76-87 6.211 5 5-33 0 29-5 2.438 9 53-72 7.546 6 77-87 3.363 3 6-88 3.226 5 30-96 9.464 6 54-10 0 78-9 13.304 2 7-14 0 31-49 37.687 8 55-89 4.639 3 79-5 16.787 7 8-82 0 32-65 43.524 5 56-48 20.423 3 80-12 11.103 8 9-78 13.304 2 33-5 0 57-47 22.107 9 81-67 8.220 9 10-54 0 34-79 20.453 3 58-62 3.761 9 82-8 0 11-35 12.388 8 35-11 12.388 8 59-21 2.330 4 83-5 12.730 5 12-80 11.103 8 36-50 20.473 5 60-40 3.602 0 84-44 9.296 4 13-92 23.176 8 37-27 18.812 1 61-64 11.284 9 85-17 12.171 7 14-7 0 38-43 4.585 9 62-58 3.761 9 86-3 6.907 2 15-39 19.352 8 39-15 19.352 8 63-2 0 87-77 3.363 3 16-91 11.858 2 40-60 3.602 0 64-61 11.284 9 88-6 3.226 5 17-86 10.641 8 41-72 0.421 0 65-28 12.679 0 89-55 4.639 3 18-92 34.516 3 42-68 21.101 9 66-68 14.915 7 90-26 25.642 7 19-54 20.039 7 43-38 4.585 9 67-81 8.220 9 91-16 11.858 2 20-96 8.514 1 44-84 9.296 4 68-66 14.915 7 92-3 13.183 7 21-59 2.330 4 45-51 1.518 0 69-73 11.620 8 93-25 0.015 2 22-14 1.404 1 46-12 26.227 3 70-5 6.298 9 94-82 19.460 2 23-25 10.328 2 47-57 22.107 9 71-10 29.540 5 95-75 15.843 2 24-30 11.464 7 48-17 17.449 7 72-41 0.421 0 96-20 8.514 1 注:编号-编号,是指森林公园编号及其最邻近森林公园编号。 基于泰森多边形分析,生成了96个泰森多边形(图2),并整理出湖北省森林公园泰森多边形面积表(表3)。通过应用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了标准差 \sigma 约等于3 384.601 4 km2,平均面积 \bar{S} 约等于3 429.031 8 km2,以及变异系数 {C}_{\mathrm{c}\mathrm{v}} 约等于98.704 3%。值得注意的是,该变异系数大于64%,这显示了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集群特征,且聚集程度较高。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通过最邻近距离指数分析得出的结论,即研究区内的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型的特点。从图2可以看出,国家级森林公园较省级森林公园聚集程度较低。
表 3 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点泰森多边形面积Table 3. Area of Thiessen polygons for spatial points in Hubei Province forest parks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1-74 12 529 25-79 1 012 49-23 2 267 73-83 17 787 2-1 4 267 26-53 4 073 50-90 4 989 74-40 3 794 3-2 5 745 27-92 2 248 51-93 3 062 75-65 1 986 4-63 3 136 28-9 8 901 52-77 999 76-59 1 952 5-46 5 361 29-10 2 759 53-47 7 309 77-82 564 6-70 1 844 30-91 1 798 54-58 2 069 78-72 2 025 7-67 1 138 31-11 2 479 55-52 2 145 79-31 10 409 8-3 915 32-12 2 587 56-42 8 187 80-89 618 9-4 5 371 33-13 3 905 57-60 1 455 81-64 12 904 10-51 1 181 34-14 614 58-73 328 82-32 8 870 11-5 1 410 35-15 1 704 59-24 2 666 83-33 5 816 12-43 9 691 36-16 4 923 60-54 827 84-34 1 987 13-6 1 912 37-86 722 61-25 1 959 85-41 4 534 14-7 1 772 38-85 1 182 62-55 2 964 86-48 873 15-66 1 079 39-80 2 353 63-26 5 843 87-39 1 620 16-62 1 710 40-88 923 64-95 4 582 88-35 3 700 17-75 666 41-17 1 466 65-78 7 359 89-71 6 162 18-87 449 42-18 18 280 66-45 2 253 90-36 1 559 19-76 341 43-19 1 389 67-27 4 703 91-96 1 666 20-68 1 313 44-20 1 208 68-44 2 978 92-37 2 326 21-61 4 046 45-57 7 870 69-28 2 635 93-69 990 22-81 428 46-21 2 216 70-49 1 675 94-38 1 194 23-8 2 746 47-22 3 270 71-29 1 777 95-56 1 175 24-50 2 815 48-84 4 687 72-30 2 640 96-94 2 570 注:序号-编号,为泰森多边形序号和对应的森林公园的编号。 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为深入探究湖北省森林公园分布的均衡状况,基于湖北省下辖的17个地市州区域划分,运用基尼系数作为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通过公式(3)的计算,得出基尼系数 {G}_{\mathrm{g}\mathrm{i}\mathrm{n}\mathrm{i}} 为0.898 2(>0.5),同时计算得出分布均匀度 C 为0.101 8。这一结果表明,湖北省的森林公园在17个地市州间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其发展态势极不平衡。本研究绘制了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图3),以便更直观地反映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分布均衡程度[23]。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十堰市、黄冈市、襄阳市和咸宁市这4个地市州的森林公园数量占据了全省的47.92%;同时,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较大,这进一步印证了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分布具有较高的集中化程度,其分布状况相对不均衡。
通过公式(4)计算得出湖北省森林公园地理集中指数 G =
29.9015 。假设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州平均分布,其理论上的地理集中指数 \bar{G} =24.253 6。经过对比,发现实际计算的地理集中指数 G 大于理论值 \bar{G} ,这一结果充分表明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分布呈现出较为集中的态势。这一结论与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对于湖北省森林公园分布情况的判断。综上,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在数量分布上,十堰市、黄冈市、襄阳市及咸宁市等地占据显著优势,森林公园数量接近全省半数,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少。洛伦兹曲线与地理集中指数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这种集中分布的趋势。这种不均衡分布可能受地域面积、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省级森林公园较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州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2.3 空间分布密度
经数据处理与分析,生成湖北省森林公园核密度分布图如图4所示。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内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而言,这些森林公园主要集聚于湖北省的东南部地区,包括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和咸宁市,形成了鲜明的集聚态势,分布的森林公园主要为省级森林公园。相比之下,天门市则无森林公园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空白区域。而在其他地区,森林公园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分散,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此种分布模式可能与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紧密相连。综上所述,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概括为“局部集聚,其他分散”的不均匀分布模式。
2.4 空间分布规模
湖北省各地市州在地理区位、资源类型、开发水平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森林公园在各区域的分布规模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因此,为量化这种差异性,引入规模度指数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应用公式(6),计算出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规模度指数,并整理成表4。基于表4数据,绘制空间分布规模度指数图(图5),以便更直观地展现各地市州的分布情况。根据表4数据显示,湖北省森林公园的平均规模度指数为0.000 561 1,其中,黄石市、鄂州市、咸宁市、黄冈市、武汉市、随州市、十堰市共7个地市州的规模度指数高于平均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石市的规模度指数最高,达到了
0.001309 。相较之下,其余10个地市州的规模度指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天门市、荆州市、恩施州、神农架、孝感市等地区的规模度指数相对较低。图5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规模指数的地域特征。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规模指数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省域内的东南部地区。表 4 湖北省森林公园各地市州分布状况及规模度指数Table 4. Distribution and scale index of forest parks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地市级 森林公园数量/个 占全省总量比重/% 累计百分比/% 均匀分布累计比重/% 面积/km2 规模度指数 天门市 0 0 0 5.88 2 615 0 潜江市 1 1.04 1.04 11.76 1 995 0.000 501 神农架 1 1.04 2.08 17.64 3 233 0.000 309 仙桃市 1 1.04 3.12 23.52 2522 0.000396 鄂州市 2 2.08 5.20 29.40 1602 0.001249 孝感市 3 3.13 8.33 35.28 8921 0.000336 荆州市 4 4.17 12.50 41.16 14109 0.000284 荆门市 5 5.21 17.71 47.04 12 347 0.000 405 黄石市 6 6.25 23.96 52.92 4 582 0.001310 随州市 6 6.25 30.21 58.8 9 627 0.000623 武汉市 6 6.25 36.46 64.68 8591 0.000698 恩施州 7 7.29 43.75 70.56 24074 0.000291 宜昌市 8 8.33 52.08 76.44 21231 0.000377 咸宁市 9 9.38 61.46 82.32 9775 0.000921 襄阳市 10 10.42 71.88 88.20 19733 0.000507 黄冈市 13 13.54 85.42 94.08 17533 0.000741 十堰市 14 14.58 100 100 23669 0.000591 合计 96 100 结合核密度指数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黄冈市在森林公园的发展和建设方面一直具有显著优势。尽管黄石市和鄂州市的森林公园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的规模度指数却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紧邻湖北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促进了森林公园的规模化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为深入探究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性,本研究聚焦于湖北省这一特定区域,运用包括最邻近距离指数、泰森多边形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以及规模度指数等一系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借助ArcGIS 10.8软件,进行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空间布局研究,得出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主要特征如下:
1)整体上具有显著的聚集形态,呈“局部集聚,其他分散”的不均匀分布模式。湖北省森林公园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如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及咸宁市等,形成了鲜明的集聚态势。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则表现为较为零散的点状分布。湖北省森林公园的主要集聚区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生态屏障与东南部幕阜山生态屏障的交会地带,该区域植被资源丰富,森林景观多样,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鉴于其毗邻省会城市武汉,生态旅游的辐射效应显著,加之交通便捷、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以及城镇化进程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森林公园得以迅速崛起。
2)在不同地市州呈显著的不均衡性。在数量分布上,十堰市、黄冈市、襄阳市及咸宁市等地占据显著优势,森林公园数量接近全省半数,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少。影响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等。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几个不同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结果,自然因素对森林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25]。
3)在不同区域的分布规模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尽管黄石市、鄂州市等地的森林公园数量相对较少,但其规模度指数较高,显示出这些地区在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方面的优势。相反,恩施、十堰、宜昌等地区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森林公园,但规模度指数相对较低,需要在提升森林公园的规模和品质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与投入。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系经典且易于实施,其普及性高,应用广泛。通过本研究,成功填补了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空白,为全面分析影响湖北省森林空间分布特征的各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本研究在揭示影响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各项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3.2 建 议
经过深入剖析,湖北省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旅游资源优势,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森林公园规模与品质、强化管理与保护等举措,推动森林公园的稳健发展,为湖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具体建议如下:
1)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针对当前森林公园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合理规划森林公园[40],加大对西南地区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力度,填补天门市无森林公园的空白,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手段,推动这些地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强化东南部地区森林公园的集聚效应,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东南部地区作为湖北省森林公园的主要集聚地,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建议进一步强化该地区的森林公园集聚效应,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方式,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8]。既要联合又要避免雷同,提升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形成互补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同时,该区域应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通达性,缩短到森林公园的时间,提供更便利的休闲娱乐条件,提升森林公园利用率。
3)提升森林公园的规模,促进高质量发展。针对恩施州、荆州市森林公园规模较小的问题,湖北省各级相关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可适度建设和申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通过提高森林公园的建设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等措施,提升森林公园的规模,以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和谐社区为引领[41],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使湖北省森林公园发展更加均衡化。
总体而言,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森林公园旅游体系的全面、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并在游客出行目的地选择时发挥着显著的影响。鉴于这一现状,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深入探讨和细致分析,以确保湖北省森林公园的稳健、快速发展。这种持续的研究与改进,对于保障湖北省森林公园旅游体系的长期繁荣,以及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出行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未来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的深度剖析上,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对旅游体系的作用机制,并据此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与策略,推动湖北省森林公园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
表 1 湖北省森林公园一览
Table 1 List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编号 森林公园名称 级别 编号 森林公园名称 级别 1 八岭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2 洈水森林公园 国家级 2 巴东森林公园 国家级 33 吴家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 沧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4 五脑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 柴埠溪森林公园 国家级 35 西塞国森林公园 国家级 5 大别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6 薤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 大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37 玉泉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7 大口森林公园 国家级 38 中华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8 古银杏森林公园 国家级 39 青龙山森林公园 省级 9 白竹园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40 嵩阳森林公园 省级 10 崇阳森林公园 国家级 41 五祖寺森林公园 省级 11 大老岭森林公园 国家级 42 九宫山森林公园 省级 12 丹江口森林公园 国家级 43 大贵寺森林公园 省级 13 汉江瀑布群森林公园 国家级 44 潜江森林公园 省级 14 虎爪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5 七里山森林公园 省级 15 九峰森林公园 国家级 46 百花山森林公园 省级 16 九女峰森林公园 国家级 47 黄山头森林公园 省级 17 牛头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8 武当山森林公园 省级 18 偏头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49 泉水寨森林公园 省级 19 潜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0 官山森林公园 省级 20 诗经源森林公园 国家级 51 承恩寺森林公园 省级 21 双峰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2 金银岗森林公园 省级 22 太子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3 横岗山森林公园 省级 23 岘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54 陆水森林公园 省级 24 龙门河森林公园 国家级 55 牛头山森林公园 省级 25 鹿门寺森林公园 国家级 56 万峪河森林公园 省级 26 坪坝营森林公园 国家级 57 南岳山森林公园 省级 27 千佛洞森林公园 国家级 58 将军山森林公园 省级 28 清江森林公园 国家级 59 素山寺森林公园 省级 29 三角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0 九真森林公园 省级 30 神农架森林公园 国家级 61 凤凰山森林公园 省级 31 天台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 62 大崎山森林公园 省级 63 巴山森林公园 省级 80 龙口森林公园 省级 64 铜盆水森林公园 省级 81 葛山森林公园 省级 65 宋山森林公园 省级 82 银杏森林公园 省级 66 大幕山森林公园 省级 83 狮子峰森林公园 省级 67 滨江森林公园 省级 84 赵西垸森林公园 省级 68 凤池山森林公园 省级 85 柳树桠森林公园 省级 69 沼山森林公园 省级 86 老母荒森林公园 省级 70 毕昇森林公园 省级 87 大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1 锡山森林公园 省级 88 绿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2 太平森林公园 省级 89 田野森林公园 省级 73 雷山森林公园 省级 90 永灵山森林公园 省级 74 八峰森林公园 省级 91 大百川森林公园 省级 75 大王山森林公园 省级 92 白玉垭森林公园 省级 76 东方山森林公园 省级 93 长北山森林公园 省级 77 黄荆山森林公园 省级 94 随城山森林公园 省级 78 七尖峰森林公园 省级 95 七峰山森林公园 省级 79 龟峰山森林公园 省级 96 尧治河森林公园 省级 注:编号与图1 湖北省森林公园分布图一致。 表 2 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最邻近距离
Table 2 The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of forest parks in Hubei Province
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编号-编号 距离/km 1-37 19.752 4 25-93 0.015 2 49-38 12.024 8 73-75 5.021 3 2-63 0 26-90 25.642 7 50-36 20.473 5 74-61 69.042 3 3-86 6.907 2 27-37 18.812 1 51-45 1.518 0 75-73 5.021 3 4-28 13.547 1 28-65 12.679 0 52-37 22.147 8 76-87 6.211 5 5-33 0 29-5 2.438 9 53-72 7.546 6 77-87 3.363 3 6-88 3.226 5 30-96 9.464 6 54-10 0 78-9 13.304 2 7-14 0 31-49 37.687 8 55-89 4.639 3 79-5 16.787 7 8-82 0 32-65 43.524 5 56-48 20.423 3 80-12 11.103 8 9-78 13.304 2 33-5 0 57-47 22.107 9 81-67 8.220 9 10-54 0 34-79 20.453 3 58-62 3.761 9 82-8 0 11-35 12.388 8 35-11 12.388 8 59-21 2.330 4 83-5 12.730 5 12-80 11.103 8 36-50 20.473 5 60-40 3.602 0 84-44 9.296 4 13-92 23.176 8 37-27 18.812 1 61-64 11.284 9 85-17 12.171 7 14-7 0 38-43 4.585 9 62-58 3.761 9 86-3 6.907 2 15-39 19.352 8 39-15 19.352 8 63-2 0 87-77 3.363 3 16-91 11.858 2 40-60 3.602 0 64-61 11.284 9 88-6 3.226 5 17-86 10.641 8 41-72 0.421 0 65-28 12.679 0 89-55 4.639 3 18-92 34.516 3 42-68 21.101 9 66-68 14.915 7 90-26 25.642 7 19-54 20.039 7 43-38 4.585 9 67-81 8.220 9 91-16 11.858 2 20-96 8.514 1 44-84 9.296 4 68-66 14.915 7 92-3 13.183 7 21-59 2.330 4 45-51 1.518 0 69-73 11.620 8 93-25 0.015 2 22-14 1.404 1 46-12 26.227 3 70-5 6.298 9 94-82 19.460 2 23-25 10.328 2 47-57 22.107 9 71-10 29.540 5 95-75 15.843 2 24-30 11.464 7 48-17 17.449 7 72-41 0.421 0 96-20 8.514 1 注:编号-编号,是指森林公园编号及其最邻近森林公园编号。 表 3 湖北省森林公园空间点泰森多边形面积
Table 3 Area of Thiessen polygons for spatial points in Hubei Province forest parks
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序号-编号 面积/km2 1-74 12 529 25-79 1 012 49-23 2 267 73-83 17 787 2-1 4 267 26-53 4 073 50-90 4 989 74-40 3 794 3-2 5 745 27-92 2 248 51-93 3 062 75-65 1 986 4-63 3 136 28-9 8 901 52-77 999 76-59 1 952 5-46 5 361 29-10 2 759 53-47 7 309 77-82 564 6-70 1 844 30-91 1 798 54-58 2 069 78-72 2 025 7-67 1 138 31-11 2 479 55-52 2 145 79-31 10 409 8-3 915 32-12 2 587 56-42 8 187 80-89 618 9-4 5 371 33-13 3 905 57-60 1 455 81-64 12 904 10-51 1 181 34-14 614 58-73 328 82-32 8 870 11-5 1 410 35-15 1 704 59-24 2 666 83-33 5 816 12-43 9 691 36-16 4 923 60-54 827 84-34 1 987 13-6 1 912 37-86 722 61-25 1 959 85-41 4 534 14-7 1 772 38-85 1 182 62-55 2 964 86-48 873 15-66 1 079 39-80 2 353 63-26 5 843 87-39 1 620 16-62 1 710 40-88 923 64-95 4 582 88-35 3 700 17-75 666 41-17 1 466 65-78 7 359 89-71 6 162 18-87 449 42-18 18 280 66-45 2 253 90-36 1 559 19-76 341 43-19 1 389 67-27 4 703 91-96 1 666 20-68 1 313 44-20 1 208 68-44 2 978 92-37 2 326 21-61 4 046 45-57 7 870 69-28 2 635 93-69 990 22-81 428 46-21 2 216 70-49 1 675 94-38 1 194 23-8 2 746 47-22 3 270 71-29 1 777 95-56 1 175 24-50 2 815 48-84 4 687 72-30 2 640 96-94 2 570 注:序号-编号,为泰森多边形序号和对应的森林公园的编号。 表 4 湖北省森林公园各地市州分布状况及规模度指数
Table 4 Distribution and scale index of forest parks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地市级 森林公园数量/个 占全省总量比重/% 累计百分比/% 均匀分布累计比重/% 面积/km2 规模度指数 天门市 0 0 0 5.88 2 615 0 潜江市 1 1.04 1.04 11.76 1 995 0.000 501 神农架 1 1.04 2.08 17.64 3 233 0.000 309 仙桃市 1 1.04 3.12 23.52 2522 0.000396 鄂州市 2 2.08 5.20 29.40 1602 0.001249 孝感市 3 3.13 8.33 35.28 8921 0.000336 荆州市 4 4.17 12.50 41.16 14109 0.000284 荆门市 5 5.21 17.71 47.04 12 347 0.000 405 黄石市 6 6.25 23.96 52.92 4 582 0.001310 随州市 6 6.25 30.21 58.8 9 627 0.000623 武汉市 6 6.25 36.46 64.68 8591 0.000698 恩施州 7 7.29 43.75 70.56 24074 0.000291 宜昌市 8 8.33 52.08 76.44 21231 0.000377 咸宁市 9 9.38 61.46 82.32 9775 0.000921 襄阳市 10 10.42 71.88 88.20 19733 0.000507 黄冈市 13 13.54 85.42 94.08 17533 0.000741 十堰市 14 14.58 100 100 23669 0.000591 合计 96 100 -
[1] 张林, 吴迎霞, 徐鹏, 等. 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情况及其空间格局[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2, 37(1): 100−106. DOI: 10.13320/j.cnki.hjfor.2022.0014. ZHANG L, WU Y X, XU P,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ational forest park[J].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Sciences, 2022, 37(1): 100−106. DOI: 10.13320/j.cnki.hjfor.2022.0014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19): 16−21. Xinhua News Agenc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print and issue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natural reserves with National Parks as the main body[J]. Gazett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9(19): 16−21.
[3] HARTTER J, SOLOMON J, RYAN S J, et al. Contrasting percep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an African forest park[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014, 41(4): 330−340. DOI: 10.1017/s0376892914000071.
[4] KOUNNAMAS C, ANDREOU M. Mapping and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t troodos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Cyprus[J]. One Ecosystem, 2022, 7: e77584. DOI: 10.3897/oneeco.7.e77584.
[5] HARTTER J. Resource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a forest park landscape[J].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3(3): 207−223. DOI: 10.1080/08941920903360372.
[6] MOOSAVI S J, BUDDE K B, HEURICH M,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of English yew (Taxus baccata L. ) in the Bavarian forest National Park, Germany[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24, 143(4): 1249−1265. DOI: 10.1007/s10342-024-01687-9.
[7] KURNIJANTO P, RIJAL S, MUJETAHID A, et al. Central Sulawesi forest park: a pattern of tenure conflict resolu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2023, 18(7): 2121−2126. DOI: 10.18280/ijsdp.180714.
[8] XU Y, ZHANG Z G. The role of forest culture in gree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parks: merging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23, 34(3): 841−852. DOI: 10.1007/s11676-022-01518-w.
[9] CHENG Y Y, ZHAO B, PENG S Q, et al. Effect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ervice features in national forest parks on visitors’ sentiments: a nationwide social media-based analysis in China[J]. Ecosystem Services, 2024, 67: 101614 DOI: 10.1016/j.ecoser.2024.101614.
[10] THOMAS M, BEC R , ABADIE J, et al . Long term changes in forest landscapes in five national parks in metropolitan France and the future Champagne and Bourgogne national forest park[J]. Revue forestière française, 2017, 69(4): 387-404.
[11] ANANYEVA N D, KHATIT R Y, IVASHCHENKO K V, et al. Soil biophilic elements (С, N, P)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forest parks of Moscow and suburban forests[J].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23, 56(1): 87−100. DOI: 10.1134/s1064229322601615.
[12] ILHAMDI M L, AL IDRUS A, SANTOSO D, et 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butterfly in the Lombok forest park, Indonesia[J]. Biodiversitas Journal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3, 24(2): 708−715. DOI: 10.13057/biodiv/d240205.
[13] CHEN Z R, FU W C, KONIJNENDIJK VAN DEN BOSCH C C, et al.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Forests, 2019, 10(4): 323. DOI: 10.3390/f10040323.
[14] YAO X H, SUN Y, SUN B W,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urban forest park recreation environment and perceived satisfaction on post-tour behavioral intention: using Tongzhou grand canal forest park as an example[J]. Forests, 2024, 15(2): 330. DOI: 10.3390/f15020330.
[15] ZHANG J R, ZHAO Z B. Tourists’ perceptual 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a case study of Wujin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J].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22, 27(1): 15−19. DOI: 10.1080/13416979.2021.2006886.
[16] 吴江洲. 多空间尺度森林公园景观质量评价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3. DOI: 10.27662/d.cnki.gznlc.2023.001167. WU J Z. Study on landscape quality evaluation of multi-spatial scale forest park[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23.
[17] 李奇伟, 张秀卿, 格日乐图, 等. 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森林公园功能区划中的应用[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1): 192−20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4. LI Q W, ZHANG X Q, GE R,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ethod in forest park management reg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2024, 41(1): 192−20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4
[18] 纪小菲. 基于森林康养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J]. 世界林业研究, 2024, 37(1): 148−149. JI X 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forest park based on forest rehabilitation[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24, 37(1): 148−149.
[19] 叶睿.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 以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YE R. Study on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park-a case study of Hehuahai national forest park[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23.
[20] 王娜, 陈鑫峰, 钟永德. 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J]. 林业科学, 2022, 58(1): 138−150. DOI: 10.11707/j.1001-7488.20220115. WANG N, CHEN X F, ZHONG Y D. Evolutionary logic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arks in China in the past 40 years[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22, 58(1): 138−150. DOI: 10.11707/j.1001-7488.20220115
[21] 徐巧翠, 熊维彬, 孙佳祺, 等. 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5): 109−112,117. XU Q C, XIONG W B, SUN J Q,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parks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2, 50(5): 109−112,117.
[22] 徐美, 李达立, 刘春腊, 等. 湖南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7): 1004−1009.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8.07.021. XU M, LI D L, LIU C L,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forest parks in Hunan Provinc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7): 1004−1009.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8.07.021
[23] 吴妍, 李若楠, 赵志强. 黑龙江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5): 189−196. DOI: 10.12302/j.issn.1000-2006.202112004. WU Y, LI R N, ZHAO Z Q. A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47(5): 189−196. DOI: 10.12302/j.issn.1000-2006.202112004
[24] 魏琦, 欧阳勋志. 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林业经济, 2018, 40(6): 86−91. DOI: 10.13843/j.cnki.lyjj.2018.06.016. WEI Q, OUYANG X Z.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xi national forest park[J]. Forestry Economics, 2018, 40(6): 86−91. DOI: 10.13843/j.cnki.lyjj.2018.06.016
[25] 吴霞. 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DOI: 10.27327/d.cnki.gshnu.2019.001018. WU 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Liaoning Province[D]. Shenya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9.
[26] 毛彦斌. 山西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北方经贸, 2018(8): 155−156. MAO Y B.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parks in Shanxi Province[J].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18(8): 155−156.
[27]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8): 1228−1237. DOI: 10.11870/cjlyzyyhj201608009. YANG L T, LIU D J, ZHAO Y,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 forest park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6, 25(8): 1228−1237. DOI: 10.11870/cjlyzyyhj201608009
[28] 刘国明, 杨效忠, 林艳, 等.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 生态经济, 2010, 26(2): 131−134. LIU G M, YANG X Z, LIN Y, et al.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ule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0, 26(2): 131−134.
[29] 李东瑾, 毕华.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旅游研究, 2016, 8(5): 19−28. DOI: 10.3969/j.issn.1674-5841.2016.05.003. LI D J, BI H.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J]. Tourism Research, 2016, 8(5): 19−28. DOI: 10.3969/j.issn.1674-5841.2016.05.003
[3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22[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3.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China forestry and grassl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2[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23.
[31] 王兆峰, 史伟杰, 苏昌贵. 中国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11): 196−207.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1.022. WANG Z F, SHI W J, SU C G. Spatial pattern of 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11): 196−207.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1.022
[32] 尹华光, 鲁芮妍. 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优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8(5): 68−72.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18.05.013. YIN H G, LU R Y.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Zhangjiajie tourist scenic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hole tourism[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38(5): 68−72. DOI: 10.3969/j.issn.1672-433X.2018.05.013
[33] 杨利萍, 袁曼曼, 管文轲, 等. 基于森林公园的新疆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21, 46(2): 128−136. YANG L P, YUAN M M, GUAN W K,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therapy touri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forest parks[J].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2021, 46(2): 128−136.
[34] 王政, 杨霞. 森林康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四川森林康养基地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20(2): 146−153. DOI: 10.13466/j.cnki.lyzygl.2020.02.022. WANG Z, YANG X.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based healing and recovery: using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2020(2): 146−153. DOI: 10.13466/j.cnki.lyzygl.2020.02.022
[35] 田梦瑶, 郑文俊. 广西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与优化利用[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下册). 成都, 2020: 41−45. DOI: 10.26914/c.cnkihy.2020.056812. [36] 邢韶华, 张芳玲, 承勇, 等. 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自然保护地, 2022, 2(3): 106−119. XING S H, ZHANG F L, CHENG Y,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2, 2(3): 106−119.
[37] 马童慧. 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布与整合优化对策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DOI: 10.26949/d.cnki.gblyu.2019.000731. MA T H. Study on spatial 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d integration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9.
[38] 林开淼, 陈希, 胡淑敏, 等. 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基于空间大数据分析的应用[J]. 林业经济, 2021, 43(2): 60−70. DOI: 10.13843/j.cnki.lyjj.20210305.001. LIN K M, CHEN X, HU S M, et al. Spatial pattern of forest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pplication of spatial big data analysis[J]. Forestry Economics, 2021, 43(2): 60−70. DOI: 10.13843/j.cnki.lyjj.20210305.001
[39] 杨秀成, 宋立中, 钟姚越, 等. 福建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5(5): 106−116. DOI: 10.12046/j.issn.1000-5277.2019.05.016. YANG X C, SONG L Z, ZHONG Y Y, et 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35(5): 106−116. DOI: 10.12046/j.issn.1000-5277.2019.05.016
[40] 孔石, 曾頔, 杨宇博, 等.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差异比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11): 56−61. DO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13.11.011. KONG S, ZENG D, YANG Y B, et al. Spatial differences comparison betwee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and national forest park[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 44(11): 56−61. DOI: 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13.11.011
[41] 李蕾. 以人民为中心,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先导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J]. 环境保护, 2020, 48(10): 39−44.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0.009. LI L. Tak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exploring a new w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 48(10): 39−44.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