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议

魏彦强, 胡华伟, 王文颖, 唐雪洁, 张亮

魏彦强, 胡华伟, 王文颖, 等.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议[J]. 自然保护地,2024,4(0):1−2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22802
引用本文: 魏彦强, 胡华伟, 王文颖, 等.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议[J]. 自然保护地,2024,4(0):1−2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22802
WEI Y Q, HU H W, WANG W Y,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4, 4(0): 1−2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22802
Citation: WEI Y Q, HU H W, WANG W Y,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4, 4(0): 1−2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22802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议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JY13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魏彦强,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与可持续发展。E-mail:weiyq@lzb.ac.cn

  • 中图分类号: X36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WEI Yanqiang, male,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E-mail) weiyq@lzb.ac.cn

  • 摘要:
    目的 青藏高原已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合理与否是评估物种是否存在保护空缺的重要依据。
    方法 利用已有的各类保护区统计数据,统计分析了其分布类型及特征,并与人类活动强度等分布格局进行了空间分析,指出保护区建设中的问题和未来规划建议。
    结果 ①青藏高原已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1个,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基本类型,总面积约为8.22×105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2.35%。目前覆盖了大多数的青藏高原特有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效果明显改善;②现有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均,大面积的保护区设立在海拔较高、物种类型单一的无人区。而高原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活动较强的低海拔沟谷地区人与自然保护区的冲突日渐突出,形成“保护—发展”的巨大冲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结论 针对性地提出了喜马拉雅东段藏南河谷针叶林雨林区、藏东南高山深谷针叶林区、川西北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等3个未来重点规划和建设的区域,今后应围绕国家公园建设,及时协调保护区之间和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处理好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优先保护区的影响进行长期监测,综合评估已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并及时做出规划和建设调整。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many protected areas (PA). Wheth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 is reasonable or not is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whether there are gaps in the protection of species.
    Methods Using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of various types of protected areas,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ir distribu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ucted a spatial analysi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pointing ou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lanning.
    Results (1) QXP has established 54 national and 61 provincial PA, including essential types such as forest parks, scenic spots, wetland parks, geological parks, desert parks, nature reserves, and national parks. The total area was approximately 8.22×105 km2, accounting for 32.35% of the QXP. It encompassed the majorit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on the QXP, effectively safeguarding the rare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on the QXP and the protection efficienc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stablished PA was uneven. Large-scale PA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uninhabited areas with high altitudes and single species types. In coontrast, the southeastern QXP was rich in biodiversity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s and PA in low-altitude valleys where human activities were relatively stro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creasing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conflicts. These conflicts were further compounded by the increas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hich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habitats of wild species.
    Conclusions The paper proposed the southern valleys of the eastern Himalayas, the southeastern QXP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and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alpine shrub meadows as the three key planning and protecting areas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coordinat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anagement conflicts between PA. A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PA is highly needed.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PA should be carried out timely and make adjustments to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cordingly.
  •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级”之称,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湖泊和河流,是我国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青藏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13]。由于海拔在4 000 m以上,广泛分布的冰川、积雪、冻土、高寒草地等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也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器[4]

    近几十年来,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增温幅度更加明显[2, 57],温度上升使得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多年冻土退化,水循环增强,整体呈现暖湿化趋势[34, 89]。通过1961—2010年144个地面台站资料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升温速率为0.0 318 ℃/a,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升温速率;并且升温速率有很强的海拔依赖性,即海拔越高的地方升温速率越高[7]。对青藏高原近6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北半球增暖相比,前者气候变暖发生时间更早,增温速率更大,这与年代际大气增温和海拔依赖型增温导致的长波辐射的增强息息相关[10]。空间差异上,垂直地带性呈现的海拔依赖性增温较为明显,而且青藏高原最低、最高和平均温度的分布与海拔走势一致[7, 11],增温幅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6, 12];水平地带性表现出西北干冷东南暖湿,而且增温速率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地形和冷空气是导致青藏高原气温突变的主要原因[11, 13]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持续加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激增、快速的城市化等,显示着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的持续增强。以2000—2020年间的夜光灯数据与人口分布数据交叉分析显示,青藏高原整体的人口规模在持续增加,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在持续扩展和增强[14],人类足迹指数的数据显示,人口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增强的主要动力[15]。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外来人口增多,有力推动了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16],城镇的规模和数量均有稳定增长的趋势[17]。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效应,使得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了很大挑战。部分研究表明,近些年的植被退化主要与放牧和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关系[18]。基于全球检测与模型研究(the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 1981—2015的遥感数据分析显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植被退化除了快速的暖温化趋势影响外,畜牧压力还未根本缓解是主要原因,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低海拔人口密集的河谷地带[19],而青藏高原总人口规模则从1971年的81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587万人,增加了近1倍;牲畜存栏数从1971年的10 030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14 835万头,增加了48%[1921]。Li等[22]分析认为,牲畜的过量放牧比气候变化更能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青藏高原被誉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23]。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强,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特有物种和受威胁物种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425]。而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有效途径[23],尤其是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因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及其规划和管理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问题[2526]。目前,青藏高原已建成了以“国家公园-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导的自然保护区系统,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成效[2728]。在物种保护方面,张镱锂等[29]指出,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以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方面,Zhang等[30]用InVEST模型对1992—2015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部的碳储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栖息地质量得分均高于保护区以外地区,显示出保护区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具体作用。Huang等[31]通过遥感和综合建模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水涵养能力均明显高于未保护地区。魏彦强等[21]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发现,1981—2017年保护区(PA)的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率明显高于非保护区(non-PAs),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匹配的。青藏高原人类发展指数(HDI)在过去40年的增长几乎翻了一番,这是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持续的生态投资、以及适时调整的生态保护政策的直接结果。

    但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很多保护区为了便于建立和低成本管理而建在了无人区或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BA)外围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效率低、保护区体系不合理等[28, 3235]。分析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情况是评估物种是否存在保护空缺的基础。笔者根据已获取的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属性数据,整理并建立了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数据库,并从保护级别、保护类型、保护对象和所在省份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提出了下一步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建设区域,为发挥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自然保护区统计数据(http://www.forestry.gov.cn/)为基础,整合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世界保护区数据库(the 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WDPA, https://www.protectedplanet.net/en)、各个自然保护区网站的更新数据以及在CNKI(https://www.cnki.net/)、WOS(www.webofknowledge.com)等期刊数据库发表的保护区数据,涵盖了国家级、省级两级保护区类型,合计115个自然保护区属性及边界资料。土地利用数据来自ESA-CCI(http://maps.elie.ucl.ac.be/CCI/viewer/)300 m×30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人类活动强度数据来自青藏高原数据中心2017年的青藏高原人类足迹数据集(1990—2017)[15]。行政区划和高原边界均来自于青藏高原数据中心(https://data.tpdc.ac.cn/)。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保护区的类型、规模、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采用R语言(https://cloud.r-project.org/)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绘图。词云分析由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新媒体专业主任里奇·戈登(Rich Gordon)2006年最先提出和使用。通过对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予以视觉化的展现,词云图过滤掉大量的低频低质的文本信息,使得浏览者只要一眼扫过文本就可领略文本的主旨。词云图采用R的绘图包“wordcloud2”和“jiebaRD”,地理数据在ArcGIS 10.8中完成分析和出图。分析方法如图1所示。

    图  1  本文技术路线图
    Figure  1.  The flowchart of the research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高寒特有珍稀物种,但随着暖湿化趋势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威胁和破坏,为有效保护其生态系统,维护其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青藏高原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115个,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类型,总面积约为83万km2

    依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青藏高原范围内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处,面积76.65万km2,省级自然保护区61处,面积6.83万km2,两类保护区总面积为83.48万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258.28万km2的32.35%(表1图2)。

    表  1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统计
    Table  1.  The statistics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省份 数量/个 面积/km2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甘肃 11 8 19 45 088 5 763 50 851
    青海 8 4 12 207 485 9 314 216 799
    四川 20 30 50 27 556 1 955 29 511
    西藏 11 11 22 373 401 1 430 374 831
    云南 2 5 7 6 816 710 7 526
    新疆 2 3 5 106 200 49119 155 319
    合计 54 61 115 766 546 68 291 834 83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青藏高原分省统计的各类保护区面积
    Figure  2.  The area of each protected natural reserve type in provinces on the QTP

    在青藏高原各省(自治区)的分布中,甘肃省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为50 851 km2, 占甘肃省行政面积的11.9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45 088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为50 851 km2。青海省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为216 799 km2, 占青海省行政面积的30.0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为207 485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为9 314 km2。四川省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0个,面积为29 511 km2, 占四川省行政面积的6.0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面积为27 556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为1 955 km2。西藏自治区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为374 831 km2, 占西藏自治区行政面积的30.5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373 401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为1 430 km2。云南省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为7 526 km2, 占云南省行政面积的1.9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6 816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为710 km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为155 319 km2, 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面积的9.3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106 200 km2;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为49 119 km2

    从保护区的规模和面积看,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以大中型为主(表2)。特大型自然保护区总共有12个,以国家级为主,特大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57 078 km2,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2%。大型自然保护区有36个,其中国家级21个,面积为67 038 km2,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16%;省级15个,面积为31 968 km2。中型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合计为57个,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中型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3490 km2。县级等小型自然保护区最少,其中国家级只有1个,面积只有12 km2;省级有9个,面积为361 km2

    表  2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构成与规模统计
    Table  2.  The statistics of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类型数量/个面积/km2
    国家级省级合计国家级省级合计
    特大型9312689 10567 972757 078
    大型21153667 03831 96899 006
    中型23345710 38913 49023 879
    小型19101236137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青藏高原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可以概括为森林生态、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荒漠生态、内陆湿地和地质遗迹等几个基本类型(表3),其中森林生态类和野生动物类的数量远远大于其他类。最多为野生动物类,数量为54个,总面积为237 641 km2,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89%,其中国家级26个、省级28个;其次是森林生态类,数量为27个,总面积为117156 km2,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43%,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11个。内陆湿地类24个,总面积为171 578 km2,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09%,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5个。

    表  3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类型统计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类型 数量/个 面积/km2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森林生态 16 11 27 82 321 34 835 117 156
    野生动物 26 28 54 174 041 63 600 237 641
    野生植物 1 2 3 3 733 42 3 775
    荒漠生态 2 1 3 343 000 1 180 344 180
    内陆湿地 9 15 24 163 449 8 128 171 578
    地质遗迹 0 4 4 0 6 006 6 0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虽然荒漠生态系统的数量较少,只有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但由于这两处均建立在高原的中西部高海拔无人区,面积相对较大,分别为29.8万km2和4.5万km2,构成了高原中西部保护区的主体。

    从保护区的面积分布看(图3),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两个省份。由于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以野生动物保护的数量最多,野生动物类的保护区面积仅次于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和新疆5个省份。从面积上讲,云南省目前只有一处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以黑颈鹤等珍禽及其栖息地保护为主,其面积仅有24 km2,其他保护区则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地质遗迹类和野生植物类主要分别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两省,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均较少(图3)。

    图  3  青藏高原各类自然保护区分省面积统计
    Figure  3.  The area of each protected natural reserve type in provinces on the QTP

    青藏高原被誉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特有维管植物约3 500种,特有脊椎动物约281种,珍稀濒危动物约120种。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对象包含了大多数的青藏高原特有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图4表4~5)。

    图  4  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ith national parks as the main body
    表  4  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Table  4.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s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所属
    省份
    保护区名称面积/万hm2主要保护对象类型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3.96野骆驼、野驴等野生动物及荒漠草原野生动物
    甘肃白水江18.38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甘肃多儿5.53大熊猫、扭角羚、梅花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甘肃黄河首曲20.34黄河首曲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甘肃祁连山198.72水源涵养林及珍稀动物森林生态
    甘肃尕海-则岔24.74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高寒沼泽湿地森林生态野生动物
    甘肃连城4.79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莲花山1.17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洮河28.78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太子山8.47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
    甘肃盐池湾136.00白唇鹿、野牦牛、野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10.79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白唇鹿、冬虫夏草等森林生态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37.34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类型野生植物
    青海可可西里450.00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及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玉树隆宝1.00黑颈鹤、天鹅等水禽及草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青海湖49.52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三江源1 523.00珍稀动物及湿地、森林、高寒草甸等内陆湿地
    青海循化孟达1.73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生物物种森林生态
    青海可鲁克湖托索湖1.48湿地生态系统及水禽内陆湿地
    四川白河1.62大熊猫、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野生动物
    四川白水河3.02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森林生态
    四川长沙贡玛66.98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藏野驴、雪豹、野牦牛野生动物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14.37白唇鹿、雪豹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四川蜂桶寨3.9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贡嘎山40.00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森林生态
    四川格西沟2.29四川雉鹑、绿尾虹雉以及大紫胸鹦鹉等珍稀野生动物
    四川海子山45.92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及白唇鹿、马麝、藏马鸡内陆湿地
    四川九寨沟6.43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龙溪、虹口3.10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珙桐等森林生态
    四川栗子坪4.79大熊猫、红豆杉、连香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
    四川南莫且湿地8.28湖泊、沼泽等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四川四姑娘山5.60野生动物及高山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唐家河4.0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王朗3.23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卧龙20.0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雪宝顶6.36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四川小寨子沟4.44大熊猫、扭角羚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亚丁14.58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冰川森林生态
    四川若尔盖湿地16.66高寒沼泽湿地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内陆湿地
    西藏察隅县慈巴沟10.14山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扭角羚、孟加拉虎等濒危动物森林生态
    西藏拉鲁湿地0.12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西藏类乌齐马鹿12.06马鹿、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野生动物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18.53滇金丝猴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9.75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西藏麦地卡湿地8.95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内陆湿地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61.44黑颈鹤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西藏珠穆朗玛峰338.10高山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及雪豹等野生动物森林生态
    西藏羌塘2 980.00藏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及高原荒漠生态系统荒漠生态
    西藏色林错203.24黑颈鹤繁殖地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91.68山地垂直带带谱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
    新疆阿尔金山450.00有蹄类野生动物及高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612.00野骆驼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云南白马雪山27.64高山针叶林、滇金丝猴森林生态
    云南高黎贡山40.52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珍稀动植物森林生态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青藏高原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Table  5.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lis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所属省份 保护区名称 面积/万hm2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甘肃 阿夏 13.55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博峪河 6.15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插岗梁 11.44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敦煌雅丹地质遗迹 3.98 雅丹地貌 地质遗迹
    甘肃 大苏干湖 0.96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 野生动物
    甘肃 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 2.74 土著鱼类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岷县双燕 6.40 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 森林生态
    甘肃 玉门南山河 12.40 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青海 可鲁克湖托索湖 1.48 湿地生态系统及水禽 内陆湿地
    青海 诺木洪 11.80 荒漠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荒漠生态
    青海 格尔木胡杨林 0.42 胡杨及其生境 野生植物
    青海 青海祁连山 79.44 森林生态系统及冰川、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
    四川 宝顶沟 8.99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白羊 7.67 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四川 草坡 2.56 湿地生态系统及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 内陆湿地
    四川 贡杠岭 14.78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火龙沟 13.96 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黄龙寺 5.51 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四川 黑水河 3.18 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四川 九顶山 6.16 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金汤孔玉 2.69 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四川 卡莎湖 3.17 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四川 喇叭河 2.34 大熊猫、扭角羚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洛须 15.54 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墨尔多山 6.21 亚高山针叶林 森林生态
    四川 莫斯卡 1.37 白唇鹿、雪豹、玉带海雕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米亚罗 16.07 大熊猫、林麝、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 森林生态
    四川 曼则塘 16.59 高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 内陆湿地
    四川 三打古 6.23 川金丝猴、扭角羚、林麝、马麝、红豆杉 野生动物
    四川 神仙山 3.91 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 内陆湿地
    四川 铁布梅花鹿 2.74 梅花鹿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湾坝 3.86 森林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勿角 3.70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小河沟 2.82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新路海 2.70 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雄龙西 17.11 湿地生态系统、白唇鹿、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下拥 2.37 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亿比措 2.73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四川 冶勒 2.43 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泰宁玉科 14.15 森林植被、地形地貌 森林生态
    四川 鸭咀 1.10 马鹿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竹巴笼 2.82 矮岩羊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西藏 巴结巨柏 0.00 巨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植物
    西藏 洞措湿地 5.63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札达土林地质遗迹 56.00 土林 地质遗迹
    西藏 工布 201.10 寒山地垂直生态系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
    西藏 昂孜错玛尔下错湿地 9.4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班公错湿地 5.63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日喀则群让 0.04 地热喷泉群 地质遗迹
    西藏 然乌湖湿地 0.7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桑桑湿地 0.56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昂仁搭格架地热间歇喷泉群 0.04 地热喷泉群 地质遗迹
    西藏 扎日南木措湿地 14.3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新疆 中昆仑 320.00 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新疆 帕米尔高原湿地 12.56 典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新疆 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 158.63 雪豹、盘羊等高山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云南 碧塔海 1.41 高原湖泊、高山针叶林及濒危动物 内陆湿地
    云南 哈巴雪山 2.19 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及滇金丝猴 森林生态
    云南 拉市海高原湿地 0.65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濒危动植物 内陆湿地
    云南 纳帕海 0.24 黑颈鹤等珍禽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云南 玉龙雪山 2.60 冰川遗迹、高山森林及珍稀动植物 森林生态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115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属性数据,利用R的词云分析法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的词云图(图5)。

    图  5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特点词云图
    Figure  5.  The word cloud diagram of the eco-functions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从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以“生态系统”“森林”“野生动物”“动植物”“珍稀动物”“濒危动物”等为高频次词出现,反映出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主要关注高寒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濒危、珍稀动物的主要特殊使命和功能,意味着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是其主要目标。

    从高频次词出现的物种类别看,脊椎动物类主要以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牦牛(Bos mutus)、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金丝猴(Rhinopithecus)、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雪豹(Panthera uncia)、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麝(Noschus noschiferus Linnaeus)、野骆驼(Camelus ferus)、藏野驴(Equus kiang)、岩羊(Pseudois nayaur)、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canadensis)等高原旗舰物种为主。鸟类主要以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斑头雁(Anser indicus)、雉(Phasianus colchicus)、天鹅(Cygnus)为主。植物和菌类主要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chinens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为代表。很多物种是青藏高原独有的物种,如雪豹、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冬虫夏草等。这也体现在保护区的名称设置上,很多保护区直接以旗舰物种的名称命名,如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当然物种一般分布于一个或几个保护区内,如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针对藏羚羊的保护区有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中昆仑自然保护区等。通过旗舰物种的保护,可以对其食物链上及栖息地内的其他物种形成梯级保护,发挥“伞保护”的作用,提高保护区的综合生态功能。

    因其高海拔、高寒、缺氧、植物生长季短、地域相对独立和完整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以上所述的独有、特有动植物资源,很多具有青藏高原旗舰物种的特点。通过词云分析发现,这些保护区基本涵盖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从类型上讲,词频较高的保护区属性包含了森林、湿地、草甸、湖泊、荒漠、山地、亚高山、冰川等众多类型,形成了丰富的保护区类型和地域特点。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以抢救性保护为主,对明星物种的保护地建设成效显著,出现了诸如针对梅花鹿的“四川铁布梅花鹿省级自然保护区”、针对白唇鹿的“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针对野骆驼的“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藏羚羊的“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这些保护区既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独特特点,又大多兼顾了几个物种的综合保护,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体”,发挥很重要的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发挥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形成了特色自然景观等。如羌塘自然保护区,是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特大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西北部,面积达29.8万km2,涉及那曲和阿里地区的尼玛县、安多县、双湖区、安多县、日土县、革吉县和改则县。该自然保护区分布着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青海省西南部,长江北源地区,昆仑山南麓。分布在该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物有藏羚羊、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野驴、狼(Canis lupus)和藏狐(Vulpes ferrilata)等,其中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是该地区常见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楚玛尔河至五道梁是藏羚羊迁徙的重要区域。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若羌县的南部山区,北起祁曼塔格山,南至昆仑山脉,西面与且末县山区交界,东至青海省边界。阿尔金山分布着大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棕熊(Ursus arctos)、岩羊、盘羊(Ovis ammon)、兔狲(Otocolobus manul)、灰尾兔(Lepus oiostolus)、旱獭(Marmota)等。这些保护区已经发展成为“特有物种-综合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体”,是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独特特点,在生物多样性保育、综合生态功能与服务以及特色自然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效果明显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珍稀动植物的种群分布范围和生态幅变宽[29]。有关报道表明,青藏高原黑颈鹤、斑头雁、藏羚羊、普氏原羚、西藏马鹿、大熊猫、滇金丝猴和白鹿唇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而且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637]

    在保护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看到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图6显示了各类用地类型被保护区覆盖的情况。从统计结果看(图6),保护区80%以上的面积以草地和未利用裸地为主,其中草地被保护区覆盖的面积达76.5%以上,而42.6%以上的裸地被保护区所覆盖。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人口稀少、以草地和荒漠为主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相应的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都相对较少,人类活动强度较低,人和自然保护区间的矛盾冲突最小,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成本较低,易于形成保护区。而相反地,在高原东南部等较低海拔、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群数量和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保护区的数量较多,但所覆盖面积比例较小。尽管近些年保护地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保护地面积提前完成了“爱知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但是,很多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地建设以抢救性保护为背景,重数量轻质量,对于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ey biodiversity area,KBA)、生物多样性热点区(hotspot)的识别不够[3839]。因缺乏清晰地理边界的物种分布图,以人为主观判断为主,保护地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界定困难,从而使得部分保护地本底资源不清,大量无人区被直接划入,保护地范围划定不够科学合理,交叉重叠和保护空缺同时存在[37, 39]

    图  6  青藏高原各类用地类型被保护情况
    Figure  6.  The Protected/Unprotected areas of each land cover typ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此外,保护地体系缺乏总体发展战略与规划、破碎化和孤岛化、不同类型保护地空间重叠、土地权属法定确权不清晰,以及总体上普遍存在保护地网络连通性差等问题。青藏高原地区保护地体系以国家“自上而下”和地方“自下而上”的阶段性建设为主,过于追求面积指标,而忽视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连续性[38]。因此,自然保护区是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决定着在减缓珍稀濒危物种灭绝、增强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效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当前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急需依据关键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进行优化和配置,使得自然保护区体系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技术路线(图7)。

    图  7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技术路线图
    Figure  7.  The technological flowchart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自然保护区是拯救和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基地,但一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保护功能。笔者基于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析,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了保护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结合下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

    1)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

    景观生态学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指导思想。自然保护区规划的6个基本设计原理于1975年由戴芒得(Diamond)[40]提出:第一,大型自然保护区必须比小型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第二,在野生物种生境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单一的大型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同的几个小型自然保护区要好;第三,如果在同一个区域设计多个小型自然保护区,它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尽量接近,以减少隔离;第四,几个自然保护区原则上呈簇状设置比线状设置要好;第五,自然保护区之间要建立生态廊道,有利于物种的扩散;第六,当选择保护一个物种时,应尽可能建立圆形的自然保护区。

    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自然资源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基本资源,是推动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要充分保护自然资源,保证各种自然资源合理使用,让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有利于人类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能够保持本色不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标,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了不同的生态群体,改善了各类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了天然的实验室,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各类监测工作进一步为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自然保护区还具有科普宣教的功能。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能够向人们展示最真实的自然生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自然体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为保护机构、科研教育机构、高校等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保护和建设提供科研和管理平台,共享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科研成果和各种数据,共同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3)功能分区

    2019年6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41]。针对国家公园的分区管理要求,研究提出了国家公园的“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模式,即管控分区和功能分区[42]。二级分区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更加科学、精细和多元。

    管控分区是根据实施资源保护对人类活动的要求划分的,该区域将最应该严格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明晰管控的界限,明确管控的目的,实施法治化管理手段。管控区又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珍稀物种资源分布集中、自然景观独特、自然环境脆弱的区域,需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该区域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人为利用活动,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但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与保护和科研相关的非资源利用性、非资源消耗性、非资源营利性的人为活动,如生态修复、日常巡护、科学观察和监测、防灾救灾、应急救援等。一般控制区是管控区中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良性循环发展的前提下,允许开展适当的人为利用活动。

    功能分区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再围绕科研、教育、游憩和带动社区发展科学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可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科研监测区和教育游憩区。严格保护区,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严格保护;生态修复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一定的生态修复活动;科研监测区,对科研机构、监测样地、监测设备、监测人员进行管理;教育游憩区,以“资源+市场+功能”为导向,对设施建设、游憩模式进行管理。

    “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两个层级:管控分区针对人为活动提出管理要求,功能分区根据国家公园发挥的功能和服务划分管理的重点及方向。通过管控分区和功能分区的分离可以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方式分层次进行分区管理,明确了分区管理的目的、内容及方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利于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了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ey biodiversity area,KBA)、生物多样性热点区(hotspot)的识别成果[3435],结合人类活动强度指数[15],建议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方案应重点关注喜马拉雅东段藏南河谷针叶林雨林区、藏东南高山深谷针叶林区、川西北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3处重点区域(图8中A、B、C区块)。

    图  8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未来建设重点区规划方案及建议
    Figure  8.  The suggested and planning key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the future

    1)喜马拉雅东段藏南河谷针叶林雨林区

    该区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目前已经建成了西段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段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及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但中段西起亚东、北至念青唐古拉山、南至林芝边境的广大地区,至今仍为巨大的保护空缺区。该区域以藏南山地亚热带气候为主,垂直高差4 000 m以上,山地垂直带类型多样,涵盖了干旱河谷灌丛、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高山流石滩植被、草甸和冰川等典型的类型,表现出明显的高寒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的特点。物种多样性丰富,有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长尾中猴(Cercopithecus)、熊猴(Macaca assamensis)、虎(Panthera tigris)等众多濒危珍稀物种。林芝以南的广大低海拔地区,气候以亚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珍稀植物较为集中,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具保护价值和潜力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2)藏东南高山深谷针叶林区

    该区域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之一,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中上游并流区,目前已建有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等。但该区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零星分散,尤其是每个保护区的面积较小,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连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区内现有保护区系统的空间分布不均,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在经济开发活动的驱动作用下,已建保护区大多分布在偏远、高海拔、地形复杂、人口稀少及经济价值很低的地区,导致保护区未能全面地覆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保护空缺突出。该区内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性灌丛、温凉性针叶林、亚高山沼泽草甸、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干热河谷硬叶常绿阔叶林等垂直带谱发育,丰富的乔灌木植被资源对三江并流中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有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熊猴、羚牛、金雕(Aquila chrysaetos)、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等,是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该区域河谷地带人类活动强烈,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区矛盾突出,应适时评估保护区的核心-缓冲区域界线,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3)川西北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

    该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大渡河及岷江上游地区,其西部已建有规模较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其东部、南部地区有若尔盖湿地、卧龙、海子山、长沙贡玛等自然保护区。但总体来看,这些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均较小,空间上比较分散,覆盖比例有限。区内现有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均,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均分布在海拔较高、物种类型单一的无人区。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有九寨沟-黄龙和大熊猫栖息地、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四姑娘山、蜀山之王贡嘎山、雪宝顶冰川等,是藏东南自然类旅游资源的集中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这些地区低海拔地区人与自然保护区的冲突日渐突出,形成“保护-发展”的巨大冲突。该区域为几大主要河流的河源区,其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星罗棋布的湖泊、分布广泛的湿地、蜿蜒迂回的河流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组成了独具价值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代表区。由于垂直高度变化巨大,形成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等代表性的垂直带谱。物种方面,除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外,还有金钱豹、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高原鸟类主要以黑颈鹤、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红腹角雉、藏马鸡、藏雪鸡、血雉等为代表。该区域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立,除了对这些代表性的高原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外,对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1)“保护-发展”冲突分析

    针对保护空缺地分析,应综合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和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对这些地区的保护紧迫性及必要性,与人类活动强度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保护-发展”的巨大冲突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形成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基础,而不是将保护区规划在偏远、高海拔、地形复杂、人口稀少及经济价值很低的“零冲突”地区。

    2)确定和建立生态廊道

    必须确定和建立生态廊道以适应物种的生存、繁殖和迁徙,充分满足物种保护的迫切需要。第一,生态廊道在自然保护区中以河流和植被为主,为物种空间流动、迁移提供良好的生境;第二,生态廊道应选择相对远离人类活动的场地,降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尽可能让周边环境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物种的干扰最小;第四,生态廊道之间的距离必须能满足物种的自由迁徙;第五,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网状或辐射状,形成和周边腹地的连通,减少保护区孤岛效应。

    3)实施长期标准化监测

    建立自然保护实施就地保护是针对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物种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研究很少,应建立针对物种栖息地长期的标准化的监测,通过科学观测数据支撑和有效评估,分析自然保护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科学性及局限性,适时对其规划和建设做出调整。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物种的保护离不开当地公众的配合和支持,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自觉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遏制盗猎行为,减少对物种原生境的破坏。开展专题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种宣传途径传播有关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知识。通过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保护展览,展示保护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区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特点和成效表现为:

    1)青藏高原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115个,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类型,总面积约为8.22× 105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2.3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1个,分别占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4.84%和39.35%,分别占总面积的29.68%和2.67%。

    2)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以大中型为主。大型自然保护区有36个,其中国家级21个,省级15个;中型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总共为57个,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涵盖了森林生态、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荒漠生态、内陆湿地和地质遗迹等基本类型。森林生态类和野生动物类的数量远远大于其他类,野生动物类最多,数量为54个;其次是森林生态类,数量为27个。

    3)目前覆盖了大多数的青藏高原特有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效果明显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珍稀动植物的种群分布范围和生态幅变宽。

    4)现有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均,大面积的保护区设立在海拔较高、物种类型单一的无人区。而高原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活动较强的低海拔沟谷地区人与自然保护区的冲突日渐突出,形成“保护-发展”的巨大冲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喜马拉雅东段藏南河谷针叶林雨林区、藏东南高山深谷针叶林区、川西北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等3个未来重点规划和建设的区域很有必要。

    今后应围绕国家公园建设,通过“管控-功能”二级分区,及时协调保护区之间和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关系与管理矛盾,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优先保护区的影响进行长期监测,应综合考虑已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并及时做出规划和建设的调整。

  • 图  1   本文技术路线图

    Figure  1.   The flowchart of the research

    图  2   青藏高原分省统计的各类保护区面积

    Figure  2.   The area of each protected natural reserve type in provinces on the QTP

    图  3   青藏高原各类自然保护区分省面积统计

    Figure  3.   The area of each protected natural reserve type in provinces on the QTP

    图  4   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ith national parks as the main body

    图  5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特点词云图

    Figure  5.   The word cloud diagram of the eco-functions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图  6   青藏高原各类用地类型被保护情况

    Figure  6.   The Protected/Unprotected areas of each land cover typ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图  7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技术路线图

    Figure  7.   The technological flowchart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图  8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未来建设重点区规划方案及建议

    Figure  8.   The suggested and planning key natural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the future

    表  1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统计

    Table  1   The statistics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省份 数量/个 面积/km2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甘肃 11 8 19 45 088 5 763 50 851
    青海 8 4 12 207 485 9 314 216 799
    四川 20 30 50 27 556 1 955 29 511
    西藏 11 11 22 373 401 1 430 374 831
    云南 2 5 7 6 816 710 7 526
    新疆 2 3 5 106 200 49119 155 319
    合计 54 61 115 766 546 68 291 834 83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构成与规模统计

    Table  2   The statistics of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类型数量/个面积/km2
    国家级省级合计国家级省级合计
    特大型9312689 10567 972757 078
    大型21153667 03831 96899 006
    中型23345710 38913 49023 879
    小型191012361374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类型统计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类型 数量/个 面积/km2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国家级 省级 合计
    森林生态 16 11 27 82 321 34 835 117 156
    野生动物 26 28 54 174 041 63 600 237 641
    野生植物 1 2 3 3 733 42 3 775
    荒漠生态 2 1 3 343 000 1 180 344 180
    内陆湿地 9 15 24 163 449 8 128 171 578
    地质遗迹 0 4 4 0 6 006 6 006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青藏高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Table  4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s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所属
    省份
    保护区名称面积/万hm2主要保护对象类型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3.96野骆驼、野驴等野生动物及荒漠草原野生动物
    甘肃白水江18.38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甘肃多儿5.53大熊猫、扭角羚、梅花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甘肃黄河首曲20.34黄河首曲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甘肃祁连山198.72水源涵养林及珍稀动物森林生态
    甘肃尕海-则岔24.74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高寒沼泽湿地森林生态野生动物
    甘肃连城4.79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莲花山1.17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洮河28.78森林生态系统及祁连柏、青扦等物种森林生态
    甘肃太子山8.47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
    甘肃盐池湾136.00白唇鹿、野牦牛、野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10.79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白唇鹿、冬虫夏草等森林生态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37.34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类型野生植物
    青海可可西里450.00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及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玉树隆宝1.00黑颈鹤、天鹅等水禽及草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青海湖49.52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青海三江源1 523.00珍稀动物及湿地、森林、高寒草甸等内陆湿地
    青海循化孟达1.73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生物物种森林生态
    青海可鲁克湖托索湖1.48湿地生态系统及水禽内陆湿地
    四川白河1.62大熊猫、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野生动物
    四川白水河3.02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森林生态
    四川长沙贡玛66.98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藏野驴、雪豹、野牦牛野生动物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14.37白唇鹿、雪豹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
    四川蜂桶寨3.9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贡嘎山40.00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森林生态
    四川格西沟2.29四川雉鹑、绿尾虹雉以及大紫胸鹦鹉等珍稀野生动物
    四川海子山45.92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及白唇鹿、马麝、藏马鸡内陆湿地
    四川九寨沟6.43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龙溪、虹口3.10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珙桐等森林生态
    四川栗子坪4.79大熊猫、红豆杉、连香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
    四川南莫且湿地8.28湖泊、沼泽等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四川四姑娘山5.60野生动物及高山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唐家河4.0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王朗3.23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卧龙20.00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雪宝顶6.36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四川小寨子沟4.44大熊猫、扭角羚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四川亚丁14.58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冰川森林生态
    四川若尔盖湿地16.66高寒沼泽湿地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内陆湿地
    西藏察隅县慈巴沟10.14山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扭角羚、孟加拉虎等濒危动物森林生态
    西藏拉鲁湿地0.12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西藏类乌齐马鹿12.06马鹿、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野生动物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18.53滇金丝猴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9.75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
    西藏麦地卡湿地8.95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内陆湿地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61.44黑颈鹤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西藏珠穆朗玛峰338.10高山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及雪豹等野生动物森林生态
    西藏羌塘2 980.00藏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及高原荒漠生态系统荒漠生态
    西藏色林错203.24黑颈鹤繁殖地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91.68山地垂直带带谱及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
    新疆阿尔金山450.00有蹄类野生动物及高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612.00野骆驼及其生境野生动物
    云南白马雪山27.64高山针叶林、滇金丝猴森林生态
    云南高黎贡山40.52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珍稀动植物森林生态
    下载: 导出CSV

    表  5   青藏高原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Table  5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lis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所属省份 保护区名称 面积/万hm2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甘肃 阿夏 13.55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博峪河 6.15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插岗梁 11.44 大熊猫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敦煌雅丹地质遗迹 3.98 雅丹地貌 地质遗迹
    甘肃 大苏干湖 0.96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 野生动物
    甘肃 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 2.74 土著鱼类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甘肃 岷县双燕 6.40 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 森林生态
    甘肃 玉门南山河 12.40 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青海 可鲁克湖托索湖 1.48 湿地生态系统及水禽 内陆湿地
    青海 诺木洪 11.80 荒漠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荒漠生态
    青海 格尔木胡杨林 0.42 胡杨及其生境 野生植物
    青海 青海祁连山 79.44 森林生态系统及冰川、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
    四川 宝顶沟 8.99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白羊 7.67 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四川 草坡 2.56 湿地生态系统及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 内陆湿地
    四川 贡杠岭 14.78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火龙沟 13.96 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黄龙寺 5.51 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四川 黑水河 3.18 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
    四川 九顶山 6.16 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金汤孔玉 2.69 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四川 卡莎湖 3.17 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四川 喇叭河 2.34 大熊猫、扭角羚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洛须 15.54 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墨尔多山 6.21 亚高山针叶林 森林生态
    四川 莫斯卡 1.37 白唇鹿、雪豹、玉带海雕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米亚罗 16.07 大熊猫、林麝、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 森林生态
    四川 曼则塘 16.59 高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 内陆湿地
    四川 三打古 6.23 川金丝猴、扭角羚、林麝、马麝、红豆杉 野生动物
    四川 神仙山 3.91 湿地生态系统及黑颈鹤 内陆湿地
    四川 铁布梅花鹿 2.74 梅花鹿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湾坝 3.86 森林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勿角 3.70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四川 小河沟 2.82 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新路海 2.70 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雄龙西 17.11 湿地生态系统、白唇鹿、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下拥 2.37 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森林生态
    四川 亿比措 2.73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四川 冶勒 2.43 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泰宁玉科 14.15 森林植被、地形地貌 森林生态
    四川 鸭咀 1.10 马鹿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四川 竹巴笼 2.82 矮岩羊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野生动物
    西藏 巴结巨柏 0.00 巨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野生植物
    西藏 洞措湿地 5.63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札达土林地质遗迹 56.00 土林 地质遗迹
    西藏 工布 201.10 寒山地垂直生态系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
    西藏 昂孜错玛尔下错湿地 9.4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班公错湿地 5.63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日喀则群让 0.04 地热喷泉群 地质遗迹
    西藏 然乌湖湿地 0.7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桑桑湿地 0.56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西藏 昂仁搭格架地热间歇喷泉群 0.04 地热喷泉群 地质遗迹
    西藏 扎日南木措湿地 14.30 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新疆 中昆仑 320.00 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新疆 帕米尔高原湿地 12.56 典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内陆湿地
    新疆 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 158.63 雪豹、盘羊等高山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云南 碧塔海 1.41 高原湖泊、高山针叶林及濒危动物 内陆湿地
    云南 哈巴雪山 2.19 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及滇金丝猴 森林生态
    云南 拉市海高原湿地 0.65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濒危动植物 内陆湿地
    云南 纳帕海 0.24 黑颈鹤等珍禽及其栖息地 野生动物
    云南 玉龙雪山 2.60 冰川遗迹、高山森林及珍稀动植物 森林生态
    下载: 导出CSV
  • [1]

    BIBI S, WANG L, LI X P, et al. Climatic and associated cryospheric, biospheric, and hydrological changes on the Xizang Plateau: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8, 38(S1): 1−7. DOI: 10.1002/joc.5411.

    [2]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R].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2014.

    [3]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A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n press) [R].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2023.

    [4]

    BISKABORN B K, SMITH S L, NOETZLI J, et al. Permafrost is warming at a global scal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264. DOI: 10.1038/s41467-018-08240-4.

    [5]

    ABDELAAL M, FOIS M, FENU G, et al. Using MaxEnt modeling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demic plant Rosa arabica Crép. in Egypt[J]. Ecological Informatics, 2019, 50: 68−75. DOI: 10.1016/j.ecoinf.2019.01.003.

    [6] 吴成启, 唐登勇. 近50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6): 262−266,272. DOI: 10.13869/j.cnki.rswc.2017.06.040.

    WU C Q, TANG D Y.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the Xizang Plateau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in recent 50 years[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 24(6): 262−266,272. DOI: 10.13869/j.cnki.rswc.2017.06.040

    [7]

    WEI Y Q, FANG Y P.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based on a generalised temperature zone-elevation model[J]. PLoS One, 2013, 8(4): e6004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0044.

    [8]

    YANG M X, WANG X J, PANG G J, et al. The Tibetan Plateau cryosphere: Observa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for current status and recent change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9, 190: 353−369. DOI: 10.1016/j.earscirev.2018.12.018.

    [9]

    YAO T D, THOMPSON L, YANG W, et al.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Xizang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 663−667. DOI: 10.1038/nclimate1580.

    [10] 杨耀先, 胡泽勇, 路富全, 等. 青藏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高原气象, 2022, 41(1): 1−10.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1.00117.

    YANG Y X, HU Z Y, LU F Q, et al. Progress of recent 60 Years’Climate change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 Plateau Meteorology, 2022, 41(1): 1−10.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1.00117

    [11]

    KUANG X X, JIAO J J. Review on climate change on the 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half centur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6, 121(8): 3979−4007. DOI: 10.1002/2015jd024728.

    [12]

    DING M J.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grid data of 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1998-2017Grid data of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1998-2017 [R]. National Tibetan Plateau Data Center, 2019.

    [13]

    RENHE Z, ZHOU S W.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Xizang Plateau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same latitudes and the role of ozone depletion[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 23: 290−299.

    [14] 黄祖宏, 王新贤, 张玮. 青藏高原地区人类发展水平评估及其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6): 1088−1095.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6.018.

    HUANG Z H, WANG X X, ZHANG W. Human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6): 1088−1095.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6.018

    [15] 段群滔, 罗立辉. 1990–2015年青藏高原人类足迹数据集[J].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303−312.

    DUAN Q T, LUO L H. A dataset of human footprint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1990–2015[J]. China Scientific Data, 2020, 5(3): 303−312.

    [16] 李勇. 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25): 35−51. DOI: 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3.25.002.

    LI Y. Study 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25): 35−51. DOI: 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3.25.002

    [17] 戚伟. 青藏高原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8): 1196−1206. DOI: 10.12082/dqxxkx.2019.180528.

    QI W.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ers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the Xizang Plateau[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9, 21(8): 1196−1206. DOI: 10.12082/dqxxkx.2019.180528

    [18]

    CUI X F, GRAF H F. Recent land cover changes on the Xizang Plateau: a review[J]. Climatic Change, 2009, 94(1): 47−61. DOI: 10.1007/s10584-009-9556-8.

    [19]

    WEI Y Q, LU H Y, WANG J N, et al. Dual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egetation dynamic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1981 to 2015[J]. Earth’s Future, 2022, 10(5). DOI: 10.1029/2021ef002566.

    [20]

    WANG S J, WEI Y Q. Qinghai-Xizang Plateau greening and human well-being improving: the role of ecological policies[J]. Sustainability, 2022, 14(3): 1652. DOI: 10.3390/su14031652.

    [21]

    ZHONG L, MA Y M, XUE Y K, et al. Climate change trends and impacts on vegetation greening over the Xizang Plateau[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9, 124(14): 7540−7552. DOI: 10.1029/2019jd030481.

    [22]

    LI Y, LI J J, ARE K S, et al. Livestock grazing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s soil erosion more than climate change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Evidenced from 137Cs and 210Pbex measurement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9, 285: 106643. DOI: 10.1016/j.agee.2019.106643.

    [23]

    MYERS N, MITTERMEIER R A, MITTERMEIER C G, et 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 Nature, 2000, 403(6772): 853−858. DOI: 10.1038/35002501.

    [24]

    LEWIS O T. Climate change, species–area curves and the extinction crisi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6, 361(1465): 163−171. DOI: 10.1098/rstb.2005.1712.

    [25]

    KORNER C, SPEHN E M. Mountain biodiversity: a global assessment [M]. New York : Routledge, 2019.

    [26]

    THOMAS C D, CAMERON A, GREEN R E, et al. Extinction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J]. Nature, 2004, 427(6970): 145−148. DOI: 10.1038/nature02121.

    [27] 达瓦次仁, 弓进梅, 拉巴卓嘎.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成就[J]. 西藏研究, 2018(5): 133−140. DOI: 10.3969/j.issn.1000-0003.2018.05.017.

    DA W, GONG J M, LA B. Establishment and achievement of nature reserve in Xiza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J]. Xizang Studies, 2018(5): 133−140. DOI: 10.3969/j.issn.1000-0003.2018.05.017

    [28]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等.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特征与保护成效简析[J]. 资源科学, 2015, 37(7): 1455−1464.

    ZHANG Y L, WU X, QI W,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Xizang Plateau,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7): 1455−1464.

    [29]

    ZHANG X Y, LI S S, YU H. Analysis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 protection effect o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weigh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2: 109225. DOI: 10.1016/j.ecolind.2022.109225.

    [30]

    HUANG L, SHAO Q Q, LIU J Y. Assessing the conservation effects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s under climate variability over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96: 163−173. DOI: 10.1016/j.ecolind.2018.08.034.

    [31] 张镱锂, 胡忠俊, 祁威, 等. 基于NPP数据和样区对比法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7): 1027−1040. DOI: 10.1007/s11442-016-1252-9.

    ZHANG Y L, HU Z J, QI W, et al.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on the Xizang Plateau based 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he large-sample-comparison metho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7): 1027−1040. DOI: 10.1007/s11442-016-1252-9

    [32]

    SUN J, LIU M, FU B J, et al. Reconsidering the efficiency of grazing exclusion using fences on the Xizang Plateau[J]. Science Bulletin, 2020, 65(16): 1405−1414. DOI: 10.1016/j.scib.2020.04.035.

    [33]

    GARRETT J K, DONALD P F, GASTON K J. Skyglow extends into the world’s Key Biodiversity Areas[J]. Animal Conservation, 2020, 23(2): 153−159. DOI: 10.1111/acv.12480.

    [34]

    LI B V, PIMM S L. How China expanded its protected area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22): R1334−R1340. DOI: 10.1016/j.cub.2020.09.025.

    [35] 王伟, 李俊生.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2): 133−149. DOI: 10.17520/biods.2020070.

    WANG W, LI J S. In-situ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 Advances and prospects[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1, 29(2): 133−149. DOI: 10.17520/biods.2020070

    [36] 薛达元, 张渊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展望[J]. 环境保护, 2019, 47(17): 38−42.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19.17.008.

    XUE D Y, ZHANG Y Y. Achievement and outlook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9, 47(17): 38−42.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19.17.008

    [37] 杨明, 周桔, 曾艳, 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进展及工作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4): 399−40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304001.

    YANG M, ZHOU J, ZENG Y, et al. Main progres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work[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4): 399−40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304001

    [38] 魏辅文, 平晓鸽, 胡义波, 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4): 375−38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305001.

    WEI F W, PING X G, HU Y B, et al. Main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4): 375−38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305001

    [39] 杨彪.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自然保护区设计[J]. 林业调查规划, 2001, 26(2): 51−53. 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01.02.010.

    YANG B.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and design of nature reserves[J].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2001, 26(2): 51−53. 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01.02.010

    [40] 马童慧, 吕偲, 雷光春. 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7): 758−771. DOI: 10.17520/biods.2019087.

    MA T H, (LÜ/LV/LU/LYU) C S, LEI G C. The spatial overlapping analysis for China’s natural protected are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otected area system[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9, 27(7): 758−771. DOI: 10.17520/biods.2019087

    [41] 孙鸿雁, 余莉, 蔡芳, 等. 论国家公园的“管控—功能” 二级分区[J]. 林业建设, 2019(3): 1−6.

    SUN H Y, YU L, CAI F, et al. Discussion on controlled zoning and functional zoning of National Park[J].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9(3): 1−6.

图(8)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2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27
  • 修回日期:  2024-05-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