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孙晓雨, 杨金明, 张家豪, 王鹏, 李凤仪

孙晓雨, 杨金明, 张家豪, 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自然保护地,2024,4(2):124−14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901
引用本文: 孙晓雨, 杨金明, 张家豪, 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自然保护地,2024,4(2):124−14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901
SUN X Y, YANG J M, ZHANG J H, et al.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4, 4(2): 124−14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901
Citation: SUN X Y, YANG J M, ZHANG J H, et al.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4, 4(2): 124−14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90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2301653,5200838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ZR2023QE07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晓雨,女,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

    李凤仪,女,副教授。 E-mail:201701028@qau.edu.cn

  • 中图分类号: TU986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协调统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过去30多年经历了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发生的重大变化,但缺少相关评估其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研究。
    方法 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分析近30年(1991—2021年)土地利用类型及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评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贡献率,结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评估当前保护发展政策对生境质量水平的提升效果。
    结果 ①近30年探究区域人工表面、林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3.36%和2.43%,草地减少了6.32%,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的转出以及林地及人工表面的转入,其中1991—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波动较大。②近3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938变为0.907,各级保护区生境质量水平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呈现“四周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0年间高质量和较高质量生境面积占比从98.2%降低至94.5%。③研究区域50.90%的生境质量提高贡献率来自草地转林地,51.27%生境质量降低的贡献率来自于草地转人工表面。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保护情景下,2035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平均值从2020年的0.907提高到0.927。
    结论 过去30年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欠佳,未来应严格按照《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开展资源分级保护、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治理提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China’s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it is crucial to coordina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services in scenic areas.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is a national scenic area and a world heritage sitetha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habitat qualit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thods Taking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InVEST habitat quality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and habitat quality in the past 30 years (1991-2021), and evaluated the habitat contribution rate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urr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the level of habitat qualit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verall Plan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2020-2035).
    Results (1)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impervious and forest areas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has increased by 3.36% and 2.43%, respectively, while the grassland has decreased by 6.32%.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e change was the transfer out of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nd the transfer in of woodland and artificial surfaces, with a large fluctuation in land-use types from 1991 to 2011. (2)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research area has changed from 0.938 to 0.907, and the level of habitat quality in all levels of protected areas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showed a “high around, low in the center” patter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high-quality and higher quality habitats has decreased from 98.2% to 94.5%. (3)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50.9% improvement in habitat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came from grassland to forest land convers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51.27% reduction in habitat quality came from grassland to impervious conversion. Under the protection scenario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scenic area, the average habitat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will increase from 0.907 in 2020 to 0.927 in 2035.
    Conclusions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ffect of the scenic area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In the future, the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Plan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2020−2035), and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habitat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land use types.
  • 自然保护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是世界公认的最为有效的保护自然的手段之一[1]。为了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我国正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3]。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环境为所有生物提供的适合其生存的能力水平[4],是生物环境栖息地条件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5]。生境质量的高低成为测度地区生态健康及可持续状态的关键因子[6]。生境质量评价与时空演变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干扰,识别自然保护地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的区域,可作为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依据[7],为保护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自然保护地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体现[8],是驱动生物多样性与生境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利用SoLVES[10]、MIMES[11]、InVEST等模型开展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影响研究,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区域广、可长时间宏观分析生境变化的优点。其中,InVEST模型以其数据需求量少、操作简单、方便可视化等优点[12],被应用于四川大熊猫保护地[13]、盐城自然保护区[14]、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武汉市东湖风景区[16]等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及生境质量提升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为保护地生境质量变化检测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参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类特殊自然保护地,属于自然公园,对于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与连通性以及确保各类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转移起到重要的作用[17]。风景名胜区也是“两山”转化的高地。自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以后,风景区先后经历了从普遍开发到理性开发[18]的转变。与其他自然保护地相比,风景区承载更多旅游活动、受人类活动干扰大、邻近威胁源复杂,其生境质量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开展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能够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其生态可持续发展。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宗教朝圣、观光游览、生态休闲、科研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山岳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19]。过去30多年是风景区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但缺少有关评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探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进而为我国风景名胜区生境评估和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包括以下3个部分:1)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以及Google Earth历史影像识别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2)运用InVEST模型研究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3)厘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绘制保护情景下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的响应,以期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因佛教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是佛教兴起最早、寺院营建最先、宗教影响力最大的佛教名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北纬38°50′~39°8′、东经113°21′~113°44′(图1),景区规划面积610 km2,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 061 m,有“华北屋脊”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10 ℃,年降水量平均为960 mm。五台山地区是我国独特的生态环境连接带之一,地处暖温带向温带及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地带向干旱草原地带交汇之处,是一个以森林、草甸为主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20],具有良好的景观功能以及极其重要的生态学地位。此外,五台山还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矿点160多处,铁矿尤为丰富,历史上就有矿产开采、冶炼、加工的产业[18]

    图  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区位、数字高程
    Figure  1.  Location and digital elevation map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资源分级保护将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3个层次,其中一级、二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控制。30年间,随着风景区土地开发和景区建设的进行,台怀镇、金岗库乡等区域商店林立,建筑混乱,北台、东台大面积发展畜牧,风景区内人工表面急速扩展,景观的无序性开发和建设性破坏对生境质量造成影响。

    研究选用分辨率为30 m×30 m的Landsat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选取1991年、2001年、2011年、2021年4个代表年份植被生长状态良好且云量覆盖率较低的遥感图像(表1)。根据《基于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21]的标准,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和裸地6类。利用ENVI5.3完成了遥感图像的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使用最大似然法实现了遥感影像的监督分类,将分类结果与对应时期的分辨率为0.5 m×0.5 m Google Earth历史影像进行比对,并采用ArcGIS Pro进行人机交互目视判读与修正,得到4个时期风景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表  1  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信息
    Table  1.  Landsat series satellite image information
    项目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21年
    日期 1991−07−01 2001−07−04 2011−04−27 2021−07−03
    1991−08−02 2001−08−21 2011−08−09 2021−09−21
    数据源类型 Landsat4-5 TM Landsat7 ETM Landsat7 ETM Landsat 8 OLI
    分辨率 (30 m×30 m) (30 m×30 m) (30 m×30 m) (30 m×30 m)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此基础上,通过InVEST模型Habitat Quality模块得到4期生境质量数据,通过ArcGIS Pro转换、分析以及数据管理工具分别获得每10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境质量转移矩阵,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贡献率公式计算提取出影响生境质量变化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利用ArcGIS Pro像素编辑器绘制2035年五台山土地利用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InVEST模型Habitat Quality模块进行生境质量的分析。详细研究框架及方法如图2所示。

    图  2  研究框架及方法
    Figure  2.  Research framework and methods

    研究使用InVEST模型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威胁源二者之间的联接,通过评价威胁源给生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统计研究区域生境退化情况,参照生境适宜性及退化程度测算生境质量[22]。本研究以InVEST模型手册为基础,选取耕地、裸地和人工表面作为威胁源,参考冯舒[23]、张大智[24]、张文静[25]等对威胁源最大影响范围和权重、生境适宜度和不同威胁源敏感性等主要参数的设定,结合风景区土地利用数据及特点,对相关参数进行赋值(表2表3)。

    表  2  威胁源的属性
    Table  2.  Properties of threat sources
    威胁源最大影响距离/km权重
    耕地40.7
    裸地30.3
    人工表面51.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不同生境类型对威胁因子的敏感性
    Table  3.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to threat factors
    生境类型生境适宜度耕地裸地人工表面
    耕地0.70.50.11.0
    林地1.00.70.30.9
    草地0.90.80.10.9
    湿地1.00.70.10.7
    裸地0
    人工表面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生境退化度表示生境受威胁源影响后的退化程度[26],受到以下5个因素影响:威胁源的权重ωr、威胁源的强度ry、威胁源对生境的影响irxy、生境抗干扰能力βx以及生境对威胁源的相对敏感度Sjr。生境退化度指数愈趋近于1,表示该区生境退化程度愈高。假定威胁源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大呈线性衰减趋势,利用公式(1)及公式(2)对风景区生境退化度进行计算。

    Dxj=Rr=1Yrr=1(ωr/Rr=1ωr)ryirxyβxSjr (1)
    irxy=1(dxydrmax) (2)

    式中:Dxj为土地利用类型j中栅格x的生境退化度;R为威胁因子总数;Yr为威胁源r的栅格总数;dxy为生境x与威胁源y的距离;drmax为威胁源r的最大影响范围。

    生境质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地区自身为生境所适宜的程度,称为生境适宜度;二是式(1)所计算出的生境退化程度。区域生境质量指数越接近1,生境质量越高,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根据风景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确定生境质量的公式为:

    Qxj=Hj{1[Dzxj/(Dzxj+kz)]} (3)

    式中:Qxj为土地利用类型j中栅格x的生境质量;Dxj为土地利用类型j中栅格x的生境退化度;Hj为土地利用类型j的生境适合度;k为半饱和常数,取Dxj最大值的1/2;z为模型默认参数。

    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贡献率是指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区域生境质量发生改变的比率,可为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奠定基础,有利于探讨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27]。其表达式为:

    LEI=(LE1LE0)×LATA (4)

    式中:LEI为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贡献率;LE1LE0分别为变化初期末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即对该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的赋值;LA为变化用地的面积;TA为研究区总面积。本研究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参照李晓文等[28]的研究成果,如表4所示。

    表  4  土地利用分类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Table  4.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一级编号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1耕地0.27
    2林地0.76
    3草地0.70
    4湿地0.54
    5人工表面0.18
    6裸地0.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为林地、草地(图3图4),过去30年平均占据风景区面积的95.84%;其他地类中人工表面占比较大,平均占据风景区面积的2.44%。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人工表面、林地和裸地面积呈上升趋势,2021年较1991年分别增加了3.36%,2.43%和0.30%,草地面积减少了6.32%。

    图  3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各地类面积柱状图
    Figure  3.  Histogram of area of various categories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4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
    Figure  4.  Land use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林地、耕地、人工表面和裸地5个地类(图5表5),以草地、林地的转出和林地及人工表面的转入为主要特征。其中:草地转变为林地、人工表面、裸地的面积分别为26.34,13.90和3.84 km2,主要分布在风景区一级保护区内北台景区灵应寺与华北屋脊牌坊周边、中台景区澡浴池周边以及台怀镇周边(图6);林地转变草地、人工表面的面积分别为6.15和4.79 km2,主要分布在一级保护区台怀镇周边、二级保护区庄子村周边、三级保护区金岗库乡周边。总的来说,30年间风景区开发建设和村庄搬迁整治造成了人工表面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同时由于造林绿化工程的持续实施,林地面积增加。

    图  5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桑基图
    Figure  5.  Sankey map of land use change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表  5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le  5.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单位:km2
    2021年
    草地 耕地 林地 裸地 人工表面 湿地 总计
    1991年 草地 248.99 1.70 26.34 3.84 13.90 0.59 295.37
    耕地 0.55 1.57 0.28 0.00 1.31 0.13 3.85
    林地 6.15 0.81 290.38 0.50 4.79 0.26 302.89
    裸地 0.76 0.11 0.53 0.26 0.97 0.15 2.7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6  1991—2021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土地类型变化空间分布
    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1991—2001年风景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为林地、人工表面、耕地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最多(9.53 km2),新增林地位于原有林地周边,多位于一级保护区范围。草地、裸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多(17.08 km2),主要分布在北台景区、台怀镇及金岗库乡周边。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草地转出为林地、人工表面,其中草地转变为林地的面积最大,为13.03 km2,主要分布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内,初步体现了当时加强绿化、改善自然风貌政策[29]的生态恢复效果。草地转为人工表面多位于一级保护区台怀镇周边,这是由于此时期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高速发展时期,建立了大量生活服务、旅游接待设施,过度的开发使风景区明显城镇化、人工化和商业化[18]

    2001—2011年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导致风景区人工表面面积增幅最大(11.22 km2),主要位于一级保护区台怀镇周边,二级保护区部分村庄周边以及三级保护区金岗库乡周边,由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类型转变而来。这期间草地有较大幅度减少(14.14 km2),草地转为林地的面积达到13.58 km2,主要位于一级保护区内。这一时期是五台山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2006年,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30]后,开始了核心景区全面的整治,分两期完成25个单位、72个村庄、961处居民院落的拆迁,同时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

    2011—2021年,风景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前两阶段变小,人工表面、林地分别增加了4.07和3.81 km2,草地、耕地分别减少了7.16和2.17 km2。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草地转变为林地(4.90 km2)和人工表面(2.95 km2)。这是由于2009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31],二期拆迁工作也于2010年底结束,风景区规划治理进入相对平稳状态,同时继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林地面积得到持续增加,而人工表面的增加是由于移民安置区的建设和风景旅游及配套设施等用地的增加。

    根据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得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分布图(图7),生境质量高低在模型中表现为0~1的值,数值越高,生境质量越高。利用ArcGIS Pro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并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实际情况,将生境质量水平分为较低、一般、较高和高4个等级,对应数值分别为0~0.65,0.65~0.75,0.75~0.9和0.9~1。

    图  7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等级
    Figure  7.  Habitat quality level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21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938,0.932,0.914和0.907(表6),生境质量逐年下降,在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都表现出同样趋势,2021年风景区一级保护区生境质量开始低于二级保护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90%以上区域的生境质量为高质量和较高质量(图8),且高质量生境区域持续增长,由1991年的49.78%增长至2021年的52.34%;较高质量生境面积持续降低,从1991年至2021年,其占比从48.42%降低至42.12%;较低、一般质量生境主要位于台怀镇、风景区内省道砂石线沿线、西南部矿厂集中区,该类区域人工表面、裸地覆盖度高,受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等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该等级生境从1991年的1.80%上升至2021年的5.54%。整体上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持续降低,空间布局上生境质量水平呈现“四周高、中心低”的特征。

    表  6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平均值
    Table  6.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年份 总体平均值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1991 0.938 0.939 0.938 0.935
    2001 0.932 0.934 0.931 0.928
    2011 0.914 0.918 0.913 0.908
    2021 0.907 0.908 0.909 0.90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8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等级变化桑基图
    Figure  8.  Sankey diagram depicting the change of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近30年间,研究范围内较高生境质量区域生境质量变化规模最大(图9)。其中:4.41%转变为高质量生境,表现为林地周边的草地转变为林地;3.19%的较高生境转变为一般和较低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台怀镇以及北台区域,表现为草地退化为裸地或耕地。高质量生境中有1.03%和0.93%转为较高和较低质量生境,分别表现为林地转变为草地和人工表面。为直观识别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总体变化,对不同时期的生境质量图进行栅格运算,将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分为变差、不变和变好3类。由图10可知,1991—201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变化剧烈,生境质量变差面积较大,且分布较广。这是由于这20年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年接待游客总数增长超过8倍,伴随着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开展,风景区各级道路沿线及景点周边生境质量水平下降。五台山申遗文本中提供的年游客总数信息显示,2001年后游客数量开始呈指数增长,因此也导致2001—2011年风景区的生境质量变化最为剧烈。2011—2021年,风景区内生境质量变化相较前20年并不明显,生境变好与变差区域分布零散且总面积基本持平。这与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后风景区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力度加大有关。

    图  9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变化
    Figure  9.  Changes in habitat quality grade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10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生境质量变化
    Figure  10.  Changes in overall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境质量影响的贡献率计算结果显示(表7),五台山风景名胜区50.90%生境质量水平提高的贡献率来自草地转林地,转化面积为26.34 km2;裸地转草地、林地贡献了27.05%,可归功于风景区生态造林工程的积极成效。风景区生境质量水平降低主要是因为人工表面和裸地的增多,表现为草地转人工表面、林地转人工表面和草地转裸地,贡献率分别为51.27%,19.71%和16.08%。其中,人工表面的增加主要位于一级保护区台怀镇及三级保护区金岗库乡周边,为风景区发展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同时随着风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和“大朝台”活动的盛行,一级保护区台顶部分草地退化为裸地。

    表  7  影响生境质量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及贡献率
    Table  7.  Land use change type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that affect habitat quality
    项目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1991—2021年土地转化面积/km2 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贡献率 贡献率占比/%
    生境质量提升 草地−林地 26.34 −0.00259 50.90
    裸地−草地 0.76 −0.00081 15.90
    裸地−林地 0.53 −0.00057 11.15
    耕地−草地 0.55 −0.00038 7.55
    人工表面−草地 0.41 −0.00035 6.86
    耕地−林地 0.28 −0.00023 4.47
    人工表面−林地 0.16 −0.00016 3.08
    生境质量降低 草地−人工表面 13.90 0.01185 51.27
    林地−人工表面 4.79 0.00456 19.71
    草地−裸地 3.84 0.00372 16.08
    草地−耕地 1.70 0.00120 5.19
    林地−耕地 0.81 0.00065 2.83
    林地−草地 6.15 0.00060 2.62
    林地−裸地 0.50 0.00053 2.3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总体而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呈下降趋势,因此控制人工表面、裸地的增长,扩大林地面积将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近30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平均值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贡献率的研究表明,人工表面的增加对生境质量水平降低的影响最大。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资源分级保护和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的内容,从居民点调控、草地恢复和林地扩张3个方面提出2035年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情景:第一,将风景区内疏解型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缩小型居民点一定比例的土地利用转为草地;第二,恢复台顶和其他片区退化为裸地的草地3.81 km2;第三,根据前30年林地增长平均值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一、二级保护区原有林地周边扩大林地面积4.95 km2。通过ArcGIS Pro像素编辑器在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绘制2035年五台山土地利用数据(图11),运用InVEST模型Habitat Quality模块计算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并与2021年风景区生境质量水平进行对比(表8),发现一级保护区生境质量平均值从当前情景的0.908提高到0.931,提高了2.53%;全域生境质量平均值从当前情景的0.907提高到保护情景下的0.927,提高了2.21%,生境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图  11  2021与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
    Figure  11.  Land use types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in 2021 and 2035
    表  8  2021与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平均值
    Table  8.  Average habitat quality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in 2021 and 2035
    年份 总体平均值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2021 0.907 0.908 0.909 0.903
    2035 0.927 0.931 0.930 0.92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基于1991、2001、2011和2021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在厘清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基础上,研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情景下生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人工表面、林地和裸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91—2011期土地利用类型波动较大,1991—2001年林地增加最多,2001—2011年风景区人工表面增幅最大,2011—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稳定。

    2)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呈下降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938下降到0.907,各级保护区生境质量水平也表现出同样趋势。高质量生境面积占比由1991年的49.78%增长至2021年的52.34%,较低、一般质量生境从1991年的1.80%上升至2021年的5.54%。1991—201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变化剧烈,生境质量水平下降面积大、分布广,2011—2021年生境质量水平趋于稳定。

    3)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50.90%生境质量水平提高的贡献率来自草地转林地,51.27%生境质量水平降低的贡献率来自于草地转人工表面。在2035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保护情景下,采用居民点调控、草地恢复和林地扩张3个策略后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平均值从2021年的0.907提高到0.927,生境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分析了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实施《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对风景区生境质量水平改善的积极作用。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在InVEST模型相关参数设置时结合了实地调研和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仍具有一定主观性。此外,由于未开展精细化的生境识别工作,本研究精准度欠佳,后续在自然保护地生境质量评估时可结合航空遥感和实地监测等手段获取高精度生境数据,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以更好指导规划治理。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出现了违法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扩建新建居民点等问题,使风景区人工表面大幅增加,严重危害风景区生境质量。第一轮总体规划虽于1987年编制完成,但1997年才经国务院批复,2000年后规划逾期导致总体规划滞后,因此在风景资源保护、居民点协调、生态保护和旅游设施布局上都具有局限性[32]。同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的华山、庐山、泰山等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人为开发的威胁,个别风景区也存在开发滞后的问题,如泰山于1993年才经国务院批复了《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33]。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第二轮总体规划于2006年编制完成,与第一轮规划相比,规模范围扩大到599 km2,划分了风景游览区域(10个景区)、风景复育区域、旅游服务基地和外围保护地带4个功能分区。2005年《五台山风景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划》发布,此后至2010年五台山进行了三期综合整治,完成移民搬迁、服务设施拆除、机关单位搬迁等工程,并对拆迁用地开展了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同时期峨眉山、武夷山等风景名胜区同样顺应“申请世界遗产”的需求,对景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迁区内居民点、违建等[34-35]。综上可见,1991—2011年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由乱到治”的重要阶段,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呈现了剧烈变化的特征。在申遗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综合整治对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并为下一个阶段风景区生境保护修复打下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在五台山完成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亚高山草甸修复等国土空间修复工程[36],2021年间高质量生境面积达到近30年最大值,较高质量生境的减少幅度也明显降低,可见2011—2021年五台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行的第三轮总体规划按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中风景区进行分级保护培育规划的要求,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全域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实施分级保护,完善了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风景名胜区对生态保育资源的保护强度和保护范围不断提升。此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风景区部分草地、裸地转为林地,森林面积增加,生境质量水平也得到提升。本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依据,绘制了2035年风景区土地利用图,并通过InVEST模型计算其生境质量水平,发现生境质量平均值从2021年的0.907提高到2035年的0.927,风景区生境质量水平提升。这与张莹等[37]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模拟及预测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此,遵循《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资源分级保护、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开展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治理是提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水平的有效手段。

    《山西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提出“构建以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及周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核心,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主体,以禁猎区、禁伐区、原生境保护小区为补充,以重要山脉、重要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等为脉络,以陆生野生动物和水鸟迁徙通道为廊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38]在以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想引领下,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五台山生境质量的系统保护工作:一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定量规划,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统一形成“一张底图”;二是构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其他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物种迁徙与物质循环,进而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三是推进风景区森林资源管控和草原资源保护修复,完善森林分级制度,突出保护重点,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加强退化草地恢复;四是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提高风景区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1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提出规划疏解型居民点48个、缩小型居民点19个、控制型居民点25个、聚居型居民点6个,规划居民点总人口19310人,远期向风景名胜区外疏解2800人,预期将风景区内居民社会用地由5.51 km2缩减至2.72 km2
  • 图  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区位、数字高程

    Figure  1.   Location and digital elevation map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图  2   研究框架及方法

    Figure  2.   Research framework and methods

    图  3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各地类面积柱状图

    Figure  3.   Histogram of area of various categories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4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

    Figure  4.   Land use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5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变化桑基图

    Figure  5.   Sankey map of land use change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6   1991—2021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土地类型变化空间分布

    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7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等级

    Figure  7.   Habitat quality level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8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等级变化桑基图

    Figure  8.   Sankey diagram depicting the change of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9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变化

    Figure  9.   Changes in habitat quality grade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10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生境质量变化

    Figure  10.   Changes in overall habitat quality in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图  11   2021与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

    Figure  11.   Land use types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in 2021 and 2035

    表  1   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信息

    Table  1   Landsat series satellite image information

    项目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21年
    日期 1991−07−01 2001−07−04 2011−04−27 2021−07−03
    1991−08−02 2001−08−21 2011−08−09 2021−09−21
    数据源类型 Landsat4-5 TM Landsat7 ETM Landsat7 ETM Landsat 8 OLI
    分辨率 (30 m×30 m) (30 m×30 m) (30 m×30 m) (30 m×30 m)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威胁源的属性

    Table  2   Properties of threat sources

    威胁源最大影响距离/km权重
    耕地40.7
    裸地30.3
    人工表面51.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生境类型对威胁因子的敏感性

    Table  3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to threat factors

    生境类型生境适宜度耕地裸地人工表面
    耕地0.70.50.11.0
    林地1.00.70.30.9
    草地0.90.80.10.9
    湿地1.00.70.10.7
    裸地0
    人工表面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土地利用分类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Table  4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一级编号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1耕地0.27
    2林地0.76
    3草地0.70
    4湿地0.54
    5人工表面0.18
    6裸地0.1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le  5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单位:km2

    2021年
    草地 耕地 林地 裸地 人工表面 湿地 总计
    1991年 草地 248.99 1.70 26.34 3.84 13.90 0.59 295.37
    耕地 0.55 1.57 0.28 0.00 1.31 0.13 3.85
    林地 6.15 0.81 290.38 0.50 4.79 0.26 302.89
    裸地 0.76 0.11 0.53 0.26 0.97 0.15 2.78
    下载: 导出CSV

    表  6   1991—2021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平均值

    Table  6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from 1991 to 2021

    年份 总体平均值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1991 0.938 0.939 0.938 0.935
    2001 0.932 0.934 0.931 0.928
    2011 0.914 0.918 0.913 0.908
    2021 0.907 0.908 0.909 0.903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影响生境质量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及贡献率

    Table  7   Land use change type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that affect habitat quality

    项目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1991—2021年土地转化面积/km2 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贡献率 贡献率占比/%
    生境质量提升 草地−林地 26.34 −0.00259 50.90
    裸地−草地 0.76 −0.00081 15.90
    裸地−林地 0.53 −0.00057 11.15
    耕地−草地 0.55 −0.00038 7.55
    人工表面−草地 0.41 −0.00035 6.86
    耕地−林地 0.28 −0.00023 4.47
    人工表面−林地 0.16 −0.00016 3.08
    生境质量降低 草地−人工表面 13.90 0.01185 51.27
    林地−人工表面 4.79 0.00456 19.71
    草地−裸地 3.84 0.00372 16.08
    草地−耕地 1.70 0.00120 5.19
    林地−耕地 0.81 0.00065 2.83
    林地−草地 6.15 0.00060 2.62
    林地−裸地 0.50 0.00053 2.31
    下载: 导出CSV

    表  8   2021与2035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境质量平均值

    Table  8   Average habitat quality of Mount Wutai Scenic Area in 2021 and 2035

    年份 总体平均值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2021 0.907 0.908 0.909 0.903
    2035 0.927 0.931 0.930 0.926
    下载: 导出CSV
  • [1] 于萍萍.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DOI: 10.27151/d.cnki.ghnlu.2019.003084.

    YU P P. Research on the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 in Guangdong[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2] 唐芳林, 王梦君, 孙鸿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讨[J]. 林业建设, 2018(1): 1−5.

    TANG F L, WANG M J, SUN H Y. Analysis on establishing the protected area system dominated by National Park[J].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8(1): 1−5.

    [3] 徐菲菲, 钟雪晴, 王丽君.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4): 902−917. DOI: 10.31497/zrzyxb.20230405.

    XU F F, ZHONG X Q, WANG L J. Statu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protected area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4): 902−917. DOI: 10.31497/zrzyxb.20230405

    [4] 李胜鹏, 柳建玲, 林津, 等. 基于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2): 4080−409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12.019.

    LI S P, LIU J L, LIN J,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from 1980 to 2018[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20, 31(12): 4080−409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12.019

    [5] 蒋敏, 初映雪, 朱力力, 等. 顾渚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J]. 自然保护地, 2021, 1(2): 99−108.

    JIANG M, CHU Y X, ZHU L L, et al.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Guzhushan nature reserve[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1, 1(2): 99−108.

    [6] 黄鑫, 程文仕, 李晓丹, 等. 甘肃省生境质量变化的图谱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 3131−31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09.015.

    HUANG X, CHENG W S, LI X D, et al.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at quality change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20, 31(9): 3131−31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09.015

    [7] 张海涛, 李加林, 田鹏,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海区大陆海岸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 生态学报, 2023, 43(3): 937−947. DOI: 10.5846/stxb202103150695.

    ZHANG H T, LI J L, TIAN P,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coastal zone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3, 43(3): 937−947. DOI: 10.5846/stxb202103150695

    [8]

    JIREN T S, DORRESTEIJN I, SCHULTNER J, et al. The governance of land use strategies: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land sparing and land sharing[J]. Conservation Letters, 2018, 11(3): e12429. DOI: 10.1111/conl.12429.

    [9]

    WATSON K B, GALFORD G L, SONTER L J, et al. Effects of human demand 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9, 33(4): 942−952. DOI: 10.1111/cobi.13276.

    [10]

    SHERROUSE B C, SEMMENS D J, CLEMENT J M. 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Valu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SolVES) to three national forests in Colorado and Wyoming[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36: 68−79. DOI: 10.1016/j.ecolind.2013.07.008.

    [11]

    BOUMANS R, ROMAN J, ALTMAN I, et al. The Multiscale Integrated Model of Ecosystem Services (MIMES): simulating the interactions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J]. Ecosystem Services, 2015, 12: 30−41. DOI: 10.1016/j.ecoser.2015.01.004.

    [12] 吴可欣, 税伟, 薛成旨, 等. 珠江源区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 169−17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21.

    WU K X, SHUI W, XUE C Z, et al. Spatiotemporal responses of habitat quality to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source area of Pearl River,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23, 34(1): 169−17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21

    [13] 胡露, 冯彬, 白文科, 等. 四川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23, 42(9): 2204−221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9.009.

    HU L, FENG B, BAI W K,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habitat quality in protected area of giant panda in Sichu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23, 42(9): 2204−2211. DOI: 10.13292/j.1000-4890.202309.009

    [14] 李潇, 杨加猛, 陈禹衡,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苏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评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6(5): 169−176. DOI: 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5002.

    LI X, YANG J M, CHEN Y H, et al. Evaluations of habitat quality of Jiangsu Yancheng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are Bird Reserve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46(5): 169−176. DOI: 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5002

    [15] 张京生, 郜梦妍, 张煜森, 等.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干扰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优化策略[J]. 水土保持通报, 2022, 42(5): 140−1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527.001.

    ZHANG J S, GAO M Y, ZHANG Y S, et al. Impact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habitat quality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He’nan Yellow River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2, 42(5): 140−1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527.001

    [16] 韩依纹, 张謦文, 张诗宁, 等.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生境质量优化研究[J]. 中国园林, 2021, 37(9): 95−100. DOI: 10.19775/j.cla.2021.09.0095.

    HAN Y W, ZHANG Q W, ZHANG S N, et al. Optimizing the habitat quality of the east lake scenic area in Wuha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37(9): 95−100. DOI: 10.19775/j.cla.2021.09.0095

    [17] 黄贤峰, 杨永菊, 武艺, 等. 1990—2017年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6): 345−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52.

    HUANG X F, YANG Y J, WU Y,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habitat quality in Karst nature reserve from 1990 to 2017[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8, 38(6): 345−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52

    [18] 李凤仪.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特征及寺庙园林理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LI F Y. Study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Wutai Mountain scenic area and the management of temple gardens[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7.

    [19]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EB/OL]. (2020-12-09)[2023-12-20]. http://wts.sxxz.gov.cn/wtszw/zwgk/ghjh/202012/t20201209_3581824.html.
    [20] 吴攀升. 五台山生态环境安全与保护对策[C]//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 CNC-IGBP与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 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 山西忻州: 忻州师范学院, 2012.
    [21] 张磊, 吴炳方, 李晓松, 等. 基于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J]. 生态学报, 2014, 34(24): 7158−7166. DOI: 10.5846/stxb201310102431.

    ZHANG L, WU B F, LI X S, et 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a land cover for carbon budget[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24): 7158−7166. DOI: 10.5846/stxb201310102431

    [22] 陈妍, 乔飞, 江磊. 基于 In VEST 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尺度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3): 553−56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57.

    CHEN Y, QIAO F, JIANG L.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regional scale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InVEST model—a case study in Beijing[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6, 52(3): 553−56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57

    [23] 冯舒, 孙然好, 陈利顶.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北京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 38(12): 4167−4179. DOI: 10.5846/stxb201801310258.

    FENG S, SUN R H, CHEN L 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in Beij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12): 4167−4179. DOI: 10.5846/stxb201801310258

    [24] 张大智, 孙小银, 袁兴中, 等. 南四湖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J]. 湖泊科学, 2018, 30(2): 349−357. DOI: 10.18307/2018.0207.

    ZHANG D Z, SUN X Y, YUAN X Z,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habitat quality in Lake Nansi Basin from 1980 to 2015[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8, 30(2): 349−357. DOI: 10.18307/2018.0207

    [25] 张文静, 孙小银, 单瑞峰. 基于InVEST模型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环境生态学, 2019, 1(5): 15−23.

    ZHANG W J, SUN X Y, SHAN R F.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InVEST model in Shandong Peninsula[J]. Environmental Ecology, 2019, 1(5): 15−23.

    [26] 张学儒, 周杰, 李梦梅.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重建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160−178. DOI: 10.11821/dlxb202001012.

    ZHANG X R, ZHOU J, LI M M. Analy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regional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reconstruction of land us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 160−178. DOI: 10.11821/dlxb202001012

    [27] 胡锋, 安裕伦, 赵海兵.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的“亚喀斯特” 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黔中部分地区为例[J]. 地球与环境, 2016, 44(4): 447−454. DOI: 10.14050/j.cnki.1672-9250.2016.04.009.

    HU F, AN Y L, ZHAO H B.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on a “Semi-Karst” Region based on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China[J]. Earth and Environment, 2016, 44(4): 447−454. DOI: 10.14050/j.cnki.1672-9250.2016.04.009

    [28] 李晓文, 方创琳, 黄金川, 等. 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3): 280−290,348-349.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3.03.006.

    LI X W, FANG C L, HUANG J C, et al. The urba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s and associated effects on eco-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arid region: a case study in Hexi Region, Gansu Province[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3, 23(3): 280−290,348-349.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3.03.006

    [29] 余德淑, 郭云.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J]. 城市规划, 1988, 12(1): 42−43.

    YU D S, GUO Y. Planning of Wutai Mountain scenic area[J]. City Planning Review, 1988, 12(1): 42−43.

    [30] 建设部. 关于公布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 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通报[EB/OL]. (2006-01-12)[2024-01-18]. https://www.gov.cn/zwgk/2006-07/07/content_329762.htm.
    [31] 世界遗产中心. 世界遗产名录[EB/OL]. [2024-01-18]. https://whc.unesco.org/zh/list/.
    [32] 李喜民. 五台山风景区核心景区专项保护规划研究: 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灵峰圣境核心景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 34(9): 78−81,87.

    LI X M. Conservation plan of core area of Wutaishan scenic resort: a case study of Buddhism holy land of Lingfeng peak area[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 34(9): 78−81,87.

    [33] 山东人大. 关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EB/OL]. (2000-10-26)[2024-01-18]. http://www.sdrd.gov.cn/articles/ch00323/197101/42F5A27CEFAC449FA8D55A0E5495ACD0.shtml.
    [34] 峨眉山旅游网. 我们有信心让更多青年喜爱峨眉山[EB/OL]. (2007-09-07)[2024-01-18]. http://www.ems517.com/article/12/1777.html.
    [35] 吴晓晖.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6.

    WU X H. A culture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culture landscape in scenic and historic area[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36]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 深耕绿色谋蝶变 高歌奋进拓新局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科学发展纪实[EB/OL]. (2022-09-06)[2023-12-20].https://lcj.shanxi.gov.cn/zxyw/lqjs/202209/t20220906_7074787.html.
    [37] 张莹, 王让会, 刘春伟, 等.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模拟及预测[J/OL].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1-12. (2023-07-05).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30705.0912.002.html.

    ZHANG Y, WANG R H, LIU C W, et 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Qilian Mountain nature reserve[J/O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1-12. (2023-07-05).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30705.0912.002.html.

    [38]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一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1-10)[2024-01-18]. http://www.shanxi.gov.cn/zfxxgk/zfxxgkzl/fdzdgknr/lzyj/szfbgtwj/202301/t20230119_7826141.shtml.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王洋,冯卓亚,许丽,高文信. 塔里木河流域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及驱动力. 干旱区研究. 2024(12): 2132-214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11)  /  表(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9
  • HTML全文浏览量:  50
  • PDF下载量:  51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1-18
  • 修回日期:  2024-03-08
  • 录用日期:  2024-03-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23
  • 刊出日期:  2024-05-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