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2卷  第4期

封面
2022-04期封面+目录
2022, 2(4).
摘要(300) PDF(261)
摘要:
自然保护地前沿
国外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及我国发展思路
王忠杰, 王美琳, 刘华, 王剑
2022, 2(4): 1-13.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42901
摘要(444) HTML (429) PDF(130)
摘要: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保护与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中科学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以及休闲游憩的绿色场所。我国地域广阔,是世界上地理地貌、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以及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通过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植物迁地保护能力与水平,承担国家职能、展示国家形象、发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等职能,将成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大举措。本文综述国际上国家植物园以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高水准植物园的特点与经验,介绍我国植物园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植物园建设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国家植物园的体系定位、布局原则、建设标准、保障措施等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科学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关于建立我国国家动物园构想的思考
张谊佳, 彭蓉, 褚卫东, 苏日娜, 赵依丹
2022, 2(4): 14-24.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31701
摘要(735) HTML (227) PDF(97)
摘要: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主要通过自然保护地就地保护与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繁育基地等迁地保护的方式实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随着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地保护的形成和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迁地保护的设立,为落实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大国的保护目标,实现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解决我国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难题,提出我国国家动物园建立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外国家动物园建设现状、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各地动物园建设和发展情况,阐明建立国家动物园的重要意义,明确国家动物园定位、建设思路,以期为开启我国动物保护建设新时代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做出探索。
专题论述
NbS在促进中国陆地生态修复工程固碳增汇中的应用
黎明, 吴灿
2022, 2(4): 25-31.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2101
摘要(538) HTML (169) PDF(92)
摘要:
生态修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生态修复在固碳增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修复成效难以最大化、修复措施选择缺乏针对性、修复工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等问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路径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然而NbS理念在中国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中依然存在系统性不强、过度工程化、资金来源单一、碳通量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为了提升我国生态修复的固碳增汇效益,本文提出将NbS理念融入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工程设计注重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时的系统性思维,建立多部门合作;技术体系方面构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减少修复过程中的碳排放;监测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开展适应性管理和验收后的持续监测;资金募集方面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灵活的资金投入机制。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竹子助力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
王旭东, 吴君琦, 刘可为, 傅金和
2022, 2(4): 32-39.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22802
摘要(649) HTML (157) PDF(97)
摘要:
竹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及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应对气候变化、森林锐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挑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气候变暖、塑料污染治理等背景下,本文分析竹子在资源、环境、能源、人居领域的自然优势和独特价值,并结合国际竹藤组织(International Bamboo and Rattan Organization,INBAR)在全球推广竹资源价值、促进竹产业发展的工作成果,分享竹资源、竹产业、竹产品助力碳中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并阐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竹子在碳中和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碳中和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INBAR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行动。各国和国际组织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从资源培育到产品加工,从技术创新到政策支持,从市场推广到公共宣传,全方位、多层级地推动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我国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实现的制度优势、障碍与完善建议
唐双娥
2022, 2(4): 40-50.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3104
摘要(478) HTML (176) PDF(90)
摘要:
自然保护地以碳保存的方式实现生物固碳,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对自然保护地固碳有促进作用。这使得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Land use,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上享有制度优势。然而,自然保护地内的自然资源权属多元化,必然影响到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的稳定。同时,碳汇功能作为非传统的财产利益在私法上尚未被明确成为财产权,在私法上碳汇归属规则也是缺失的。这成为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实现的制度障碍。因此,应修改包括《民法典》在内的法律,将碳汇功能确认为一项独立的财产利益,明确碳汇功能的利益归属规则;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将自然保护地碳汇项目规定为可优先用于抵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
气候变化对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冯程, 夏凡, 邓吉祥
2022, 2(4): 51-66.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50901
摘要(653) HTML (264) PDF(64)
摘要:
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急速增长也加剧了气候变化,低碳旅游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探讨气候变化影响下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对推动旅游业向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我国“双碳”建设的目标,满足生态建设的整体要求。本研究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理论框架,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对450名目标游客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探讨气候变化感知(原因感知、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对其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游客的低碳旅游意愿及其行为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2)在刺激因素中,气候变化适应感知起主导作用,对游客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程度最深;3)在机体因素中,游客的低碳旅游态度与意愿对其低碳旅游行为的产生起到关键核心作用;4)在低碳旅游行为中,游客最可能践行购买型低碳旅游行为,减量型低碳旅游行为次之。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参与、加大技术支持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研究论文
美国荒野地区保护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李小强, 王旭东
2022, 2(4): 67-78.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1301
摘要(440) HTML (124) PDF(58)
摘要:
为了更好的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本文内容主要包含对美国荒野地区保护立法进行全面考察,目的在于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立法方面的经验镜鉴。美国《荒野法》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立法历程,这部法律的诞生缘由主要包含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3个方面。从这部法律的起草、审议通过和签署公布来看,其过程充分彰显了立法是利益博弈的产物。通过对美国《荒野法》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可发现,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特点明显,以整体视角构筑了美国荒野保护法律体系,重建了人类与荒野的关系,形成了一体、两级、分部门保护的保护机制。从比较法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生态文明的时代需求和共同体理念的应有之义,还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环境法律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均说明了我国建立荒野地区保护立法有其必要性。具体而言,我国的荒野地区保护立法可以从概念阐释、理念设想和具体安排进行制度设计和内容安排。
新疆湿地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组成及其环境解释规律性分析
蒋洪璐, 王静, 许顺, 柴子骞, 韩大勇
2022, 2(4): 79-90.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1301
摘要(369) HTML (83) PDF(53)
摘要:
研究了新疆14处湿地公园(保护区)植物地理成分组成特征,以及其与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年均温等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14处湿地共有维管束植物996种,隶属于101科,425属,分属12个分布区类型及13个变型,北温带分布类型体现出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37.4%;地中海成分在湿地区系组成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占比为15.2%。世界分布68属,占16.0%,泛热带分布共有30属,占比为7.05%。不同的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温带成分在降水量充足的区域发育最好(如昭苏以及伊犁河各湿地),热带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主要分布于高温、干旱区域(如博斯腾湖、艾比湖、呼图壁等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地理成分分布的2个主要因素。研究认为,新疆湿地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这种分异主要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有关。
基于SBE法的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王晶, 徐新泉, 张建国
2022, 2(4): 91-99.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701
摘要(459) HTML (121) PDF(212)
摘要:
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BE)对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对其植物景观的质量提升以及公园的规划管理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4类植物景观的评价效果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滨水植物群落景观>游憩休闲区域植物景观>道路旁植物景观>边缘区植物景观;2)滨水植物景观普遍受到人们的认可,从评价最好的样本B1(香樟+荷花+菖蒲)、D2(香樟—枫香树+结缕草)和评价最差的样本A3(朴树+桂花+蒲苇—狗牙根)、B6(无患子+梭鱼草+芦苇)来看,植物搭配层次的合理性、色彩种类的丰富度、形态特征、空间感以及管理水平的整洁度是影响SBE值的主要因素;3)不同专业的参评人群在植物景观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彩叶树种应用丰富植物景观色彩、增加灌木应用丰富群落结构和加强养护管理提升植物景观质量等改进建议。
森林景观色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张双全, 徐畅, 钟永德
2022, 2(4): 100-108.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0201
摘要(375) HTML (107) PDF(43)
摘要:
森林景观色彩是影响森林美感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森林景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借助单极脑电技术和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全面研究了红、黄、绿和混合色4种森林景观色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绿色对人放松度的提升最大,其后逐渐减少的顺序依次是混合色、黄色、红色。绿色最能使被试者平静,几乎不会带来负性情绪,也最能减少人的疲劳度、紧张度和烦躁度;红色能使被试者感到平静,但使部分被试者紧张;黄色使大多数被试者放松,且是最能使人兴奋,也极少引发人的负面情绪;森林景观色彩丰富度与其对正性情绪的影响呈正相关,混合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要比单调色彩的影响程度大。混合色彩更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其情绪衡量指标在“放松的”“兴奋的”几项中普遍优于其他色彩。
交界域森林火灾预防与人群疏散措施
周静, 司莉青, 王成虎, 张笛, 高桂云, 王明玉
2022, 2(4): 109-115.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10401
摘要(378) HTML (108) PDF(50)
摘要:
美国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和南非拥有相似的野火规律、可燃物类型以及乡村与城市交接渗透的现象。火暴能够以极强、极快的速度从野外蔓延到居民住宅区,威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这些地区,火灾执法机构针对火灾发生时居民如何撤离家园,制定了各种政策。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在地方、州以及联邦政府3个不同层面机构的火灾疏散撤离办法,并举例说明了各种合法托管程序、疏散决定制定标准、火灾扑救指挥官和当地执法机构在实施疏散任务时的作用以及法律责任,以期对我国的林火扑救以及人群疏散的执行起到借鉴作用。
宁波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江晓东, 李少虹, 黄增芳, 袁建
2022, 2(4): 116-128.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12101
摘要(526) HTML (200) PDF(74)
摘要:
本文对浙江省宁波市1996—2021年574起森林火灾的年、月、日变化规律及和地域分布、地形地貌、林分类型、林分结构特征等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构建了林火空间分布特征图。研究结果表明,1996—2021年宁波森林火灾出现了由低发到高发再降低的变化特征,其中2003—2005年达到最高峰,近年出现了持续低发的良好态势;一年之中,11月至次年4月是森林火灾发生较为集中的月份,其中以3月和4月为高发期;一天之中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是引发森林火灾最集中的时间。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区域森林面积大小、野外非法用火、路网分布、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林种、林龄、林分郁闭度等空间因子呈现出关联性,区域森林面积大、野外非法用火多、与路网距离近、低丘缓坡、阳坡、林缘、松林、中幼林、林分郁闭度为0.2~0.3的林分,林火发生的风险较高。通过核密度分析方法生成了宁波市历史森林火灾发生情况热力图,并在空间上提出了县域内、县域间、市域间等3类高风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