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机器学习方法在九寨沟县自然保护地植被解译中的应用
付小丽, 周文佐, 周新尧, 李凤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501
摘要(23) HTML(4) PDF(8)
摘要:
明确自然保护地的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和旋转森林算法对九寨沟县自然保护地植被进行分类,并结合植被类型图与坡度、坡向以及高程数据对研究区内各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森林算法分类效果优于随机森林算法,总体精度为85.73%,Kappa系数为0.83;2)九寨沟县植被在阴坡和半阴坡朝向生长较好,各植被类型集中分布于坡度16°~45°范围内,且区域内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海拔由低到高陆续出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以及草地。
近16年白龙江流域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靳立亚, 任骊安, 冯瑞娟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803
摘要(80) HTML(22) PDF(5)
摘要:
白龙江流域的植被与近16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在流域中下游区域(宕昌、舟曲、武都、文县)植被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与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26.07%,主要位于流域中上游;夏季降水与生态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11.21%,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区域;秋季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类似,即在流域西部为负相关、流域东部为正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7.13%(气温)和40.74%(降水)。生长季贯穿春季到初秋的时段,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22.08%和28.6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的现实依据与可行性研究
王晓倩, 邓毅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203
摘要(157) HTML(59) PDF(16)
摘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展现热带雨林自然之美和浓郁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生态体验是国家公园实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普及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有效途径。特许经营是践行国家公园理念与可持续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以资料收集、实地观察与调研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依次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总体的核心资源价值表现、具体的生态体验资源类型划分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公园开展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明确了将生态体验活动融入特许经营项目设计中的优势与解决方案,得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应重点关注热带雨林科普教育价值、民族文化共生教育价值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价值的研究结论与具体建议,并以公园内现有的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为例,进行了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的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带幅变化分析
李佳宇, 姚永慧, 刘俊杰, 张百平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101
摘要(84) HTML(14) PDF(8)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典型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过渡性和敏感性。本文基于秦巴山区野外调查样方数据和收集的典型山地垂直带谱数据,从带幅的角度比较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的多维变化和分异。结果表明:1)纬向上自北向南,落叶阔叶林带幅从2 200 m逐渐减小至100 m,在唐家河地区消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带幅呈线性增加趋势;针叶林带带幅从300 m增加到550~900 m。2)经向上自西向东,沿山脉走向,典型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幅从400 m增加至6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带幅从500 m增加至800 m,东部针阔混交林带比西部宽约100 m;落叶阔叶林带在秦巴山区中部较宽、东西较窄,而针叶林带则与之相反。3)坡向方面,大巴山对带幅的坡向分异作用比秦岭更加明显;就单独山体而言,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带幅通常比北坡更宽,而落叶阔叶林带在南坡更窄,针阔混交林带在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北坡拥有比另一侧更宽的带幅,内外相差200~300 m。4)垂直带带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气候决定了基带的性质和垂直带谱的基本序列,山体基面高度对带幅有向上的挤压作用,山体相对高度决定了带幅发育的潜在空间分布范围。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带幅的多维分异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为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东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样区植被物候的过渡特性研究
胡铮铮, 肖飞, 冯奇, 王立辉, 王宙, 陈苗苗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3102
摘要(97) HTML(29) PDF(7)
摘要:
本文选取东秦巴山地神农架样区和伏牛山样区2个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地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分析南、北2个不同地域精细尺度的物候格局,探讨东秦巴山地植被物候的南北过渡特征。基于近20年时序遥感影像信息综合提取植被物候空间格局,从物候总体分布特征、物候与高程关系等多方面分析2个研究区物候特征的联系和差异,在物候信息高程校正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同高程、不同地域物候的南北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形高程影响的情况下,神农架样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晚于伏牛山样区 8.49 d;生长季长度则短于伏牛山样区 9.31 d;不同海拔高度对于南、北2个研究区植被物候影响也不一样,海拔每增高100 m,神农架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1.97 d,生长季长度缩短2.54 d;伏牛山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2.05 d,生长季长度缩短1.56 d。经过高程校正,神农架样区整体植被生长季开始时期比伏牛山样区早 2.52 d,植被生长季长度比伏牛山样区植被生长季长度增长了 3.91 d。比较2个研究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之后可发现,神农架样区的落叶阔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3.25 d;常绿针叶林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1.78 d,生长季长度长 11.96 d。在植被物候信息高程校正前后,2个研究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相对早晚、生长季长度相对大小均发生反转。这种物候格局的复杂分布特征,较好地呈现了多列山地阻隔和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东秦巴山地植被复杂过渡特征。
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余付勤, 张百平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1501
摘要(97) HTML(879) PDF(7)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在生物地理分布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意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其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聚类型分布,在组成上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主,以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为辅;在空间交叉重叠上,共有34处重叠区域,涉及60个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米仓山、西秦岭的太子山、神农架、伏牛山以及熊耳山等地;隶属于6种交叉重叠类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叉重叠类型为主,反映了自然保护地设立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对规划不合理、存在空间重叠、碎片化的自然保护地予以重点关注和提升,从而促进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地布局。
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崔园园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41101
摘要(81) HTML(902) PDF(5)
摘要:
与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国家公园相比,大都市周边的国家公园由于毗邻客源地、与城市的功能开发衔接更为紧密、规划与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具有游憩供给能力强与休闲旅游需求规模大的双重特征,更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平衡。旧金山金门国家休闲区、纽约盖特威国家休闲区、加拿大胭脂国家城市公园等“都市国家公园”“国家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经验表明,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大都市城市发展功能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布局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空间,打造多元化都市型游憩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拟通过剖析和总结国际先进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有条件的大都市周边建设国家公园提供参考思路和相关建议。
2000—2020年我国五大国家公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张晓莹, 何毅, 赵蕾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61001
摘要(134) HTML(14) PDF(15)
摘要:
五大国家公园的成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5大国家公园园区2000—202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将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5个园区的植被覆盖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增速最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增速最慢;2)2000—2020年各园区内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面积均占各园区面积的70%以上,但在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出现的植被退化区域相对较多,仍需重点关注;3)5大园区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要强于持续性,变化类型均以由增加到减少为主,其中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被减少趋势最为显著;4)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在年际水平上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园区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园区的植物生长对气温分别表现出0、1、0、2和2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对降水来说,仅在海南热带雨林园区表现出有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园区均没有明显滞后效应。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例
秦子薇, 张玉钧, 杜松桦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31501
摘要(99) HTML(31) PDF(20)
摘要:
在国家公园新型保护地政策下,社区居民生计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在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方法(SLA)框架基础上,引入社区居民生计资本,构建了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并选取我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作为案例地,对周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情况、生计策略和影响生计策略等因素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明,霸王岭社区居民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形成了农林业主导、务工主导、半工半农林、公职收入、自营工商和多种兼业型等6种生计策略类型;影响霸王岭周边社区居民家庭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有自然、人力以及社会资本。
基于旗舰物种保护的国家公园研究进展
李春铧, 王锦, 马焕成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21601
摘要(103) HTML(26) PDF(16)
摘要:
本文以国内外国家公园文献为基础,基于旗舰物种保护,从体制机制建设、栖息地保护建设、人兽共生理念等3个方面梳理和归纳相应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对国家公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2个角度出发,结合整体保护与局部建设、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平台建设、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常规性保护与科学性构建等方面,对我国未来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的研究重点进行探索及展望:一是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二是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及保护成效监测;三是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实施抚育放归政策;四是保证食物链完整,合理引入大中型食肉动物,从而为我国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提供参考。
国家公园研究
国家公园生态管理研究
窦苗, 陶玉柱, 谭琳, 白浩楠
,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12801
摘要(71) HTML(69) PDF(15)
摘要:
自我国设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来,历经5年时间,于2021年正式设立了第1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切实解决国家公园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平衡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引进生态管理理念。本文整理了各国对生态管理的定义,明确了国家公园生态管理的概念及其在国家公园管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并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总结了国内外完整生态管理体系所包含的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措施,探讨国家公园生态管理的提升途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引领下的国家公园管理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