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刊期:季刊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价中心

ISSN 2096-8981

CN 33-1417/S

CODEN ZBIAAI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

中国农业优秀期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其他
机器学习方法在九寨沟县自然保护地植被解译中的应用
付小丽, 周文佐, 周新尧, 李凤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501
摘要(18) HTML(4) PDF(7)
摘要:
明确自然保护地的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和旋转森林算法对九寨沟县自然保护地植被进行分类,并结合植被类型图与坡度、坡向以及高程数据对研究区内各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森林算法分类效果优于随机森林算法,总体精度为85.73%,Kappa系数为0.83;2)九寨沟县植被在阴坡和半阴坡朝向生长较好,各植被类型集中分布于坡度16°~45°范围内,且区域内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海拔由低到高陆续出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以及草地。
近16年白龙江流域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靳立亚, 任骊安, 冯瑞娟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803
摘要(76) HTML(17) PDF(4)
摘要:
白龙江流域的植被与近16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在流域中下游区域(宕昌、舟曲、武都、文县)植被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与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26.07%,主要位于流域中上游;夏季降水与生态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11.21%,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区域;秋季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类似,即在流域西部为负相关、流域东部为正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7.13%(气温)和40.74%(降水)。生长季贯穿春季到初秋的时段,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22.08%和28.6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的现实依据与可行性研究
王晓倩, 邓毅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203
摘要(131) HTML(46) PDF(15)
摘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展现热带雨林自然之美和浓郁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生态体验是国家公园实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普及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有效途径。特许经营是践行国家公园理念与可持续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以资料收集、实地观察与调研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依次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总体的核心资源价值表现、具体的生态体验资源类型划分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公园开展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明确了将生态体验活动融入特许经营项目设计中的优势与解决方案,得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应重点关注热带雨林科普教育价值、民族文化共生教育价值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价值的研究结论与具体建议,并以公园内现有的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为例,进行了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的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带幅变化分析
李佳宇, 姚永慧, 刘俊杰, 张百平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101
摘要(76) HTML(14) PDF(7)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典型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过渡性和敏感性。本文基于秦巴山区野外调查样方数据和收集的典型山地垂直带谱数据,从带幅的角度比较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的多维变化和分异。结果表明:1)纬向上自北向南,落叶阔叶林带幅从2 200 m逐渐减小至100 m,在唐家河地区消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带幅呈线性增加趋势;针叶林带带幅从300 m增加到550~900 m。2)经向上自西向东,沿山脉走向,典型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幅从400 m增加至6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带幅从500 m增加至800 m,东部针阔混交林带比西部宽约100 m;落叶阔叶林带在秦巴山区中部较宽、东西较窄,而针叶林带则与之相反。3)坡向方面,大巴山对带幅的坡向分异作用比秦岭更加明显;就单独山体而言,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带幅通常比北坡更宽,而落叶阔叶林带在南坡更窄,针阔混交林带在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北坡拥有比另一侧更宽的带幅,内外相差200~300 m。4)垂直带带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气候决定了基带的性质和垂直带谱的基本序列,山体基面高度对带幅有向上的挤压作用,山体相对高度决定了带幅发育的潜在空间分布范围。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带幅的多维分异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为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东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样区植被物候的过渡特性研究
胡铮铮, 肖飞, 冯奇, 王立辉, 王宙, 陈苗苗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3102
摘要(93) HTML(25) PDF(7)
摘要:
本文选取东秦巴山地神农架样区和伏牛山样区2个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地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分析南、北2个不同地域精细尺度的物候格局,探讨东秦巴山地植被物候的南北过渡特征。基于近20年时序遥感影像信息综合提取植被物候空间格局,从物候总体分布特征、物候与高程关系等多方面分析2个研究区物候特征的联系和差异,在物候信息高程校正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同高程、不同地域物候的南北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形高程影响的情况下,神农架样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晚于伏牛山样区 8.49 d;生长季长度则短于伏牛山样区 9.31 d;不同海拔高度对于南、北2个研究区植被物候影响也不一样,海拔每增高100 m,神农架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1.97 d,生长季长度缩短2.54 d;伏牛山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2.05 d,生长季长度缩短1.56 d。经过高程校正,神农架样区整体植被生长季开始时期比伏牛山样区早 2.52 d,植被生长季长度比伏牛山样区植被生长季长度增长了 3.91 d。比较2个研究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之后可发现,神农架样区的落叶阔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3.25 d;常绿针叶林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1.78 d,生长季长度长 11.96 d。在植被物候信息高程校正前后,2个研究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相对早晚、生长季长度相对大小均发生反转。这种物候格局的复杂分布特征,较好地呈现了多列山地阻隔和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东秦巴山地植被复杂过渡特征。
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余付勤, 张百平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1501
摘要(89) HTML(879) PDF(6)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在生物地理分布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意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其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聚类型分布,在组成上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主,以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为辅;在空间交叉重叠上,共有34处重叠区域,涉及60个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米仓山、西秦岭的太子山、神农架、伏牛山以及熊耳山等地;隶属于6种交叉重叠类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叉重叠类型为主,反映了自然保护地设立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对规划不合理、存在空间重叠、碎片化的自然保护地予以重点关注和提升,从而促进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地布局。
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崔园园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41101
摘要(73) HTML(900) PDF(5)
摘要:
与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国家公园相比,大都市周边的国家公园由于毗邻客源地、与城市的功能开发衔接更为紧密、规划与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具有游憩供给能力强与休闲旅游需求规模大的双重特征,更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平衡。旧金山金门国家休闲区、纽约盖特威国家休闲区、加拿大胭脂国家城市公园等“都市国家公园”“国家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经验表明,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大都市城市发展功能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布局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空间,打造多元化都市型游憩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拟通过剖析和总结国际先进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有条件的大都市周边建设国家公园提供参考思路和相关建议。
2022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11-30
封面
2022-04期封面+目录
2022, 2(4).  
摘要(101) PDF(34)
摘要:
自然保护地前沿
摘要: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保护与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中科学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以及休闲游憩的绿色场所。我国地域广阔,是世界上地理地貌、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以及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通过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植物迁地保护能力与水平,承担国家职能、展示国家形象、发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等职能,将成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大举措。本文综述国际上国家植物园以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高水准植物园的特点与经验,介绍我国植物园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植物园建设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国家植物园的体系定位、布局原则、建设标准、保障措施等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科学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主要通过自然保护地就地保护与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繁育基地等迁地保护的方式实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随着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地保护的形成和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迁地保护的设立,为落实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大国的保护目标,实现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解决我国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难题,提出我国国家动物园建立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外国家动物园建设现状、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各地动物园建设和发展情况,阐明建立国家动物园的重要意义,明确国家动物园定位、建设思路,以期为开启我国动物保护建设新时代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做出探索。
专题论述
摘要:
生态修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生态修复在固碳增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修复成效难以最大化、修复措施选择缺乏针对性、修复工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等问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路径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然而NbS理念在中国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中依然存在系统性不强、过度工程化、资金来源单一、碳通量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为了提升我国生态修复的固碳增汇效益,本文提出将NbS理念融入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工程设计注重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时的系统性思维,建立多部门合作;技术体系方面构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减少修复过程中的碳排放;监测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开展适应性管理和验收后的持续监测;资金募集方面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灵活的资金投入机制。
摘要:
竹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及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应对气候变化、森林锐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挑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气候变暖、塑料污染治理等背景下,本文分析竹子在资源、环境、能源、人居领域的自然优势和独特价值,并结合国际竹藤组织(International Bamboo and Rattan Organization,INBAR)在全球推广竹资源价值、促进竹产业发展的工作成果,分享竹资源、竹产业、竹产品助力碳中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并阐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竹子在碳中和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碳中和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INBAR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行动。各国和国际组织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从资源培育到产品加工,从技术创新到政策支持,从市场推广到公共宣传,全方位、多层级地推动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摘要:
自然保护地以碳保存的方式实现生物固碳,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对自然保护地固碳有促进作用。这使得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Land use,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上享有制度优势。然而,自然保护地内的自然资源权属多元化,必然影响到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的稳定。同时,碳汇功能作为非传统的财产利益在私法上尚未被明确成为财产权,在私法上碳汇归属规则也是缺失的。这成为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实现的制度障碍。因此,应修改包括《民法典》在内的法律,将碳汇功能确认为一项独立的财产利益,明确碳汇功能的利益归属规则;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将自然保护地碳汇项目规定为可优先用于抵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
摘要:
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急速增长也加剧了气候变化,低碳旅游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探讨气候变化影响下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对推动旅游业向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我国“双碳”建设的目标,满足生态建设的整体要求。本研究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理论框架,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对450名目标游客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探讨气候变化感知(原因感知、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对其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游客的低碳旅游意愿及其行为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2)在刺激因素中,气候变化适应感知起主导作用,对游客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程度最深;3)在机体因素中,游客的低碳旅游态度与意愿对其低碳旅游行为的产生起到关键核心作用;4)在低碳旅游行为中,游客最可能践行购买型低碳旅游行为,减量型低碳旅游行为次之。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参与、加大技术支持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其他
秦巴山区主要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与植被敏感性
李想, 徐晓明, 张芳, 张雪芹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3005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植被对气候响应的热点区域。本文选取8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植被遥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给出1982—2015年秦巴山区年均温、年降水量、积温等10个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对生物气候指标的敏感性。秦巴山区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1)山区年均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两者均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2)积温、积温日数和温暖指数的分布表明,山区东部热量条件最优、西部较差,最暖月均温分布格局与温暖指数高度一致;3)山区干燥度由南向北递增,干旱频率由西向东递增;4)生物气候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为热量条件显著改善,水分条件不显著地改善,水热组合条件有变干旱的趋势,区域干旱频率增加。生物气候指标的变化影响了山区的植被覆盖。一方面,反映高温或热量总量的指标和干旱频率对植被分布的解释力较高;另一方面,植被与积温的相关性最显著,大部分站点的植被变化受热量指标影响,水分和水热组合指标主导低纬度地区植被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北过渡带的植被变化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结构与范围研究
张百平, 姚永慧,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高美荣, 查小春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0220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和性质。研究表明,中国南北过渡带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以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的主要气候指标是最冷月均温0~4 ℃、极端最低气温为−10~−20 ℃;秦岭南坡下部常绿阔叶树种的出现不是亚热带开始的标志,而是南北植物交错区的开始或者严格意义上南北过渡的开始;江淮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特点,冬季气候指标比夏季温度指标更具控制作用;秦巴山地的存在和江淮地区冬季低温是我国南北过渡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发育了长约1 750 km、平均宽度400 km、面积约70万km2的中国南北过渡带。南北过渡带的概念比南北分界线和北亚热带的提法更能够反映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更能体现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独特性质,对于认识中国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
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陈晨, 王兵, 王寒冰, 窦文骏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190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为查明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及时了解并保护土壤质量安全,本文对研究区采集的22个地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内美罗综合指数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对As、Hg、Cr、Pb、Ni、Cu、Zn、Cd共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级别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对Hg、Cd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测得研究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的排序为Zn>Cr>Ni>Cu>Pb>As>Cd>Hg,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7.68、63.73、30.05、21.11、20.50、10.53、0.14、0.02 mg/kg。其中,As、Ni、Zn、Cd共4种元素实测均值高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r、Pb、Cu 3种元素实测平均值低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Hg元素实测均值接近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综合污染风险较低,采集的土壤样均为安全等级。本文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区所处独特地理位置导致研究区内可利用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的可耕作性低等,初步分析土壤Cd、Hg富集可能是与大气沉降、滨海养殖、港口码头的船舶电镀和防护等因素有关。
自然教育促进国家公园师生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以三江源为例
于现荣, 裘丽, 余惠玲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310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本文基于2019—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地区、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长江源园区曲麻莱县乡村学校自然教育的行动与研究,应用“知信行”理论模型,论证如何通过保护地的自然教育,促进环境责任行为。根据对曲麻莱县4所学校414名师生、跨度3年的自然教育实践、跟踪调查与行动研究发现,自然教育可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采取行动,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冬虫夏草等自然资源;可激发学生和教师减少使用垃圾食品,采取更加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并对社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促进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学校自然教育的关键要素,即培养本土师资、基于传统文化、多途径开展自然教育以及强化规划评估,并提出以学校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负责任环境行为的集体行动、构建多方支持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的启发和建议。
基于景观格局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评估
张明薇, 吕鸿达, 高世鑫, 郭涛, 石娟, 宗诚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0050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对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008年与2018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数据,利用ArcGIS10.2.2软件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进行统计,并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完成各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尺度上对扎龙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完整性与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类型趋于单一。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聚集度升高,斑块间连通性增强,而次要斑块则出现破碎化趋势,连通性降低;2018年扎龙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完整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异质性由低到高依次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景观优于缓冲区与实验区,则说明核心区的保护成效较缓冲区与实验区更好。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从而促进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均衡发展。
南北过渡带潜在蒸散发的估算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侯敬植, 金铮, 石昕颜, 崔黎壮, 巴旦罗布, 宋小燕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0301
摘要(4) HTML(0) PDF(0)
摘要:
为探究中国南北过渡带主体部分秦岭—大巴山的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FAO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为基准,选取了4种不同潜在蒸散发量的估算方法,对比研究各种方法在中国南北过渡带的适用性。以P-M法得到的估算结果为依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进行秦岭—大巴山地区潜在蒸散发量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并分析了秦岭—大巴山地区海拔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选的估算方法中,以Priestley-Taylor(P-T)估算方法适用性最好,Hargreaves(Har)方法次之,Thornthwaite (Tho)估算方法适用性最差;研究区年潜在蒸发量最小值(800 mm)出现在都江堰站,最大值(1 120 mm)出现在三门峡站,研究区季节潜在蒸散发量夏季(330~430 mm)最多,冬季(100 mm)最少;年潜在蒸散发量(PET)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变化态势;M-K趋势计算年潜在蒸散发量所得Z值最大值(4.43)出现在合作站,最小值(-4.77)出现在三门峡站,从总体上看,研究区西北部的年潜在蒸散发量(PET)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东南、东北及中部偏北地区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各站点的蒸散发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但海拔对蒸散发量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减弱。
渭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周伟业, 田鹏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301
摘要(3) HTML(3) PDF(1)
摘要: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渭河源区的径流日益减少。基于1975—2018年渭河源区武山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及其周边3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以及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流域内的径流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揭示引起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并量化分析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75—2018年渭河源区年平均径流量为4.89亿 m3,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量为467.43 mm,减少趋势不显著;潜在蒸散发量为811.39 mm,呈现显著增大趋势;渭河源区的径流突变年份发生在1993年。通过对渭河源区径流敏感性分析发现,径流对降雨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人类活动和潜在蒸散发量,且对三者的敏感性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通过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发现,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为主要因素,占径流变化量的54.09%,这是由于渭河源区大范围的退耕还林以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形成。
会议通知更多>
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时间
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济南 2021.11.26-29
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合肥 2021.11.24-26
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 线上 2021.12.6-9